考研网 发表于 2016-12-5 20:10:37

2017考研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八章练习题答案A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传播学考察内容之一,同学们在冲刺阶段应该重点多做一些练习题,以下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八章练习题。》》》点击查看中国新闻传播史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八章试题答案(A)
  一、填空题
  (1)《燕大周刊》(2)《大众生活》(3)《立报》(4)《红色中华》(5)新华通讯社。
  二、名词解释
  (1)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1928年来到中国。九一八事变后,他亲赴前线采访,写下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特别是他撰写了轰动世界舆论的《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不带任何政治偏见和党派色彩,通过亲自采访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得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信任。抗战期间,斯诺作为中国人民的朋友,把中国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组织、发起、宣传“工合”运动,支持中国的战时经济;如实报道中国抗战实况;开展大量的国际宣传,极大地支持了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他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以自己的行动,在中美两国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2)《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3)“1970年10月23日,中国著名记者范长江逝世。”新华社10月22日的电讯在“历史上的今天”栏目中简介说,“范长江,四川内江人,他是新中国新闻事业创始人之一,曾先后担任新华社副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等职。他在30年代发表的《中国的西北角》等新闻作品,曾震撼全国,现在仍被视为经典之作。”
  (4)邹韬奋的新闻思想: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造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文风要“明显畅快”;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新闻工作者应有“视事业如生命”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5)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有影响的小型报纸。1935年9 月20日在上海创刊。初创时日出4开1张,后改出4开1张半。由成舍我、萧同兹、严谔声、吴中一等新闻界人士集资兴办。成舍我任社长,严谔声任总经理。先后担任总编辑的有张友鸾、萨空了、褚保衡,编辑有恽逸群、谢六逸、张恨水等。报纸以中下层群众为主要读者对象。自称以实现报纸大众化,使全国国民认识自身对于国家的关系为宗旨。编辑工作实行精编精选,力求以较小的篇幅刊登丰富多彩的内容,达到读者“能读、爱读、必读”的要求。其文稿简短,文字通俗,定价低廉。宣扬“五分钟可知天下事,一元钱可看三个月”。新闻、言论、副刊并重。副刊有“言林”“小茶馆”“花果山”3 种,聘文化界名流任编辑。此报以宣传抗日救国、提倡民主政治、反映群众呼声受到读者欢迎。最高日销量曾达20万份,创当时全国报纸发行新记录。1937年11月25日,因日军侵占上海,被迫停刊。1938年4月1日至1941年冬在香港恢复出版萨空了任总编辑日出4开1张。着重宣传民主抗日。1938年9月后,萨空了、沈雁冰(茅盾)等先后离去,由吴范寰主持编辑工作,政治倾向渐趋保守。1945年10月,陆京士等曾在上海重出《立报》,杜月笙任董事长。1949年4月30日停刊。
  三、解答题
  (1)在全国组建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控制和利用民营新闻事业;制定与实施反共反人民的新闻政策法规;建立新闻控制机构,推行新闻检查制度。全国性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以《中央日报》、“中央社”和“中央广播电台”为核心,集中在南京、上海、北平、汉口等大城市和各省会城市。
  1927年3月22日《中央日报》在汉口创刊,1926年在广州筹办,是国命党中央机关报。
  “中央社”(中央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1日开始在南京播音,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呼号为XKM;1932年11月建成新台,呼号改为XGOA,发射功率为亚洲之冠。陈布雷生平。
  (2)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斯诺在北平南苑目睹了中日战争的开端。他在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大声质问:“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兵?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斯诺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日军新闻发言人狼狈不堪,无法正面回答,只得仓促宣布记者招待会结束。
  9月末,斯诺在上海目睹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在报道中,斯诺称赞这场战争是“伟大的表演”,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军事技能,是许多人所没有料想到的。
  接着,斯诺沿着日军在中国的侵略战线,横越中国国土,去了汉口、重庆、西安,并再一次去延安,撰写了一系列的新闻报道。在汉口,他为中国工业所遭到的破坏而痛心:“最令人气馁的是中国在各处所犯的同样的错误,那就是没有把工业企业和有技术的工人加以改组和撤退,而在放弃南京、汉口两座战略城市之前,又没有作出巨大的努力使两个城市不致变成敌人的战争基地。日本利用了掠得的资源和工厂,把侵略更深一步向内地推进。”
  他惊异地发现:尽管日本人取得了所有重大战役的胜利,但从来没有赢得一项政治决定,从来没有能够胜利地结束这场战争。任何甘心承认失败的人,必然遭到人民的反对,人们不承认他的权威。汪精卫叛国投敌,成了南京傀儡政府的首脑,人民就唾弃他,他的影响也就消失了。如果蒋介石投降,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
  他称赞新四军:最大资产,也许就是他的革命传统,那就是有组织方法,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战斗的战术。他夸奖八路军:已经成为一种英勇的传说,这传说在它万次战斗的记录中,象征着每一个作战的人都必须相信它具有的那些战斗的品质:忍耐、敏捷、勇敢、指挥的天才、不屈不挠以及——也许最重要的——精神的不可战胜。所有这些结论,都显示了斯诺作为一个进步新闻记者敏锐的洞察力。都被收入他在1941年出版的《为亚洲而战》一书中。
  地下工作总部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日军大肆搜捕、迫害中国的抗日爱国人士和革命青年。当时,斯诺参加了在北平的外国人(欧美)援华社会团体,积极掩护和帮助中国的爱国者,使他们免遭日军捕杀,他的公寓成了抗日爱国分子的避难所,斯诺热情地帮助这些避难者化装成乞丐、苦力和小贩逃出北平。
  斯诺家中还存放着一些中国人寄存的财物,从私人汽车到游击队从日本人手里夺回的黄金、珠宝和玉器。有一次,西山的抗日游击队派了一位联络员来找斯诺,请他帮助变卖从日军手中夺回的珠宝、黄金,以解决游击队急需购买枪支弹药的经费,并提出给斯诺高额的回扣。斯诺说:“我一分钱也不要。但是我建议,你们把在西山一个修道院扣留的几名意大利修道士释放了。”他对游击队员说:“这样做不好,会损害你们的抗日事业,不能获得国际上的同情。”“我是为中国着想。”斯诺说,“一次只能同一个敌人作战,不宜树敌太多。”
  游击队接受了斯诺的建议,释放了那几个意大利修道士,斯诺也找到了肯帮忙的人帮助游击队把珠宝、黄金变卖了出去。
  在斯诺家花园的地下,爱国学生埋藏了许多被日军查禁的进步书刊。斯诺甚至还同意在他家中设置了一部秘密电台,斯诺除了忙于新闻采访,报道中日战况,每天还要为众多的避难者的吃饭问题奔忙。
  当时,西方各国在中日战争中保持中立,日本占领军对在北平的欧美等国的人士还没有敢公然侵犯。斯诺说:“我的住所很快成了某种地下工作总部了,我肯定不再是一个‘中立者’了。”
  斯诺掩护邓颖超从北平脱险,颇有些传奇色彩。七七事变时,邓颖超正在北平治病,为了尽快离开战乱地区,邓颖超在爱泼斯坦的帮助下找到了斯诺,请斯诺设法带她出去。为了应付沿途日军盘查,邓颖超化装成斯诺的“保姆”。和斯诺一起乘火车离开北平。列车到达天津站,日军在月台检查所有的中国旅客,凡是他们认为可疑的,都会被抓走。“我是美国人,美国记者。她是我的家庭保姆。”斯诺对日本检察员说。日本检察员挥手放斯诺他们出站。到达天津之后,斯诺把邓颖超托付给自己的一位好友、新西兰记者吉姆·伯特伦,请他把邓颖超带过封锁线。令人惊奇的是,斯诺当时并不知道所帮助的人是邓颖超。实际上,斯诺帮助中国人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
  (3)黄天鹏等研究者;中国新闻学研究会等学术团体;《集纳》等专业刊物;《新闻之理论与现象》等新闻学专著。 张友渔生平。
  (4)1929年秋,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组组建为新闻系;谢六逸生平。
  1929年9月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恢复;1928年秋,中国新闻学院在广州设立,是我国最早的新闻专科学校;1928年12月,上海民治新闻学院创办,是我国历史最长的民办新闻职业学校;申报函授学校。
  四、论述题
  (1)革命文化运动的中心在上海,主要阵地是报刊,最早的倡导者是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支持的社团与刊物。创造社(1928-1929)太阳社(1928-1930)由创造社主办的《文化批判》月刊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杂志,发表过不少倡导和讨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文章;《太阳月刊》也是当时宣传革命文学的重要阵地。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在上海成立;1932年3月20日,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简称“左翼记联”)在上海成立。
  鲁迅生平;《莽原》由鲁迅主编,随《京报》发行,列在“京报十种附刊”之列。1928年12月朝花社创办的《朝花》周刊,鲁迅和柔石任主编,1929年6月改为旬刊,9月停刊;1939年鲁迅利用简报资料写了《立此存照》杂文多篇,发表在《中流》半月刊上。
  (2)1931年3月,毛泽东以总政治部主任的名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撰写了在红色区域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的通令和怎样办《时事简报》的小册子。
  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是临时中央政府机关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成立,广播呼号CSR(Chinese Soviet Radio)。
  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在瑞金创刊,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也是我国在人民政权下创办的第一份中央报纸。
  《青年实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1931年7月1日在江西永丰创刊。
  《红星报》,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创刊。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中公考研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押题集训营、VIP一对一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还会根据每年的考研大纲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哦~欢迎各位考生了 解咨询。同时,中公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7考研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八章练习题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