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12-4 15:11:25

2017考研西方经济学冲刺笔记: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

  为帮助同学们在冲刺阶段可以明确复习重点,下面准备了经济学考研西方经济学复习参考书,以供同学们参看,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中同学们能够咬紧牙关坚持到底。
          第十章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与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
          (一)核算恒等式与均衡条件
          国民收入核算相当于度量了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的总产出水平。而为了说明这一总产出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就需要分析总需求和总供给均衡的条件。
          (二)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构成
          总需求和总支出的构成因素总需求= 总支出= 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 政府的需求+ 国外的需求= 消费支出+ 投资支出+ 政府的支出+
国外的支出=C+I+G+X-M总供给的构成因素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生活的总供给由消费、储蓄和税收三部分构成。
          AS=C+S+T宏观经济的均衡条件:四部门、三部门和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是总供给=总需求。
          在四部门经济中,宏观经济的均衡条件是: S+T+M=I+G+X在三部门经济中,宏观经济的均衡条件是:
S+T=I+G在二部门经济中,宏观经济的均衡条件是: S=I
          (三)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关系
          传说经济学认为,投资来源于储蓄,所以储蓄与投资相等,但凯恩斯认为未必是这样,因为储蓄和投资是不同利益集团出自不同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所以,储蓄与投资并不必然相等。
          决定居民户进行储蓄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人进行储蓄是为了防老,有的人是为日后的某项开支或者为了应付意外开支,有些人希望给子孙留下遗产,有些人是为储蓄而储蓄。
          决定投资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技术、政治、心理、政府政策、资源、人口等,内在因素主要是投资者预期从事投资所能得到的利润率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
          总之,由于储蓄与投资者从事投机的动机不一致,因而储蓄不一定能转化为投资,两者并不必然相等。
          为了防止这一现象,金融机构(银行)就有义务把居民的储蓄再转化为投资,注入国民收入循环的过程中,所以,银行的重要作用就是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只有如此,收入循环,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编辑实习:王晓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7考研西方经济学冲刺笔记:总需求和总供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