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10-20 15:08:45

教育心理学冲刺复习笔记之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2017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有两个月的时间,此阶段的复习同学们仍应紧扣考纲,重视笔记与精要知识点。做到查缺补漏,将自己已经记住的重点强化,未记住的重点重新记忆!下面是教育心理学冲刺必备笔记。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一、 人格的发展
  人格的概念: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 人格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发展有不同的看法,这里介绍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必须经过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与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埃里克森理论的八个阶段:
  1)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建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 勤奋感对自悲感(6—11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这一时期,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
  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概念: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已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同一性不是在青春期才出现的,儿童在学前期已形成了各种同一性,但是进
  入青春期后,早期形成的同一性已不能应付眼前必须作出的种种选择和决断。
  6)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 繁殖感对停滞期(成年中期)
  8) 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限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2、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 家庭教养模式——鲍姆宁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
  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
  2)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
  实现的。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
  学生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
  意义。
  3) 同辈群体——与同辈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探索,并发
  展人际敏感性,奠定儿童今后社会交往的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发展。
  A、一方面,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
  B、另一方面,同辈群体又为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含义:是个体对自已以及自已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自我意识的成份:
  1)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已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已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悲及自暴自弃。
  3)自我监控——属于对自已的意志控制
  3、 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1周岁末开始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 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社会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 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已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份。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中公考研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冲刺集训营、专业课一对一、乐学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还会根据每年的考研大纲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哦~欢迎各位考生了 解咨询。同时,中公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心理学冲刺复习笔记之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