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10-17 18:51:55

传播学教程考研复习笔记之媒介技术于社会发展

  《新闻学导论》是新闻传播学考研的参考书目之一,它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及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领域中的主要理论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分析和梳理。本书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散,因此在冲刺阶段的复习拥有一本复习笔记是很必要的,下面是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四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
  (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研究
  赫卓格,美国
  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使得人们喜爱知识竞赛节目:竞争心理需求、获得新知的需求、自我评价的需求;
  肥皂剧既可以娱乐大众也可作为人们生活的教科书。受众的动机多样;
  (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研究
  B·R·贝雷尔森 《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
  读书的动机包括实用、休息、夸耀、逃避等;
  报纸有6种利用形态即获得外界信息消息的来源,日常生活工具,休息的手段,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社交的手段,读报本身的目的化(习惯)
  (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的研究
  D·麦奎尔
  电视节目的功效包括:
  心绪转换效用—节目可提供休闲和娱乐;
  人际关系效用—拟态、现实;
  自我确认效用—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
  环境监测效用—获取信息、把握环境变化
  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
  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卡兹《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
  日本,竹内郁郎的 “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的含义:
  1.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2.实际媒介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其二是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它是在以往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3.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4.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改变对媒及的期待。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一改传媒角度为受众角度,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及其满足的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1.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2.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和“皮下注射论”起到了重要作用。
  3.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矫正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理论。“适度效果”理论。
  局限性:
  1、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
  2、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
  3、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地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勤奋是成功的可靠保证,在考研这条路上不到最后时刻,永远不要放弃;不到最后胜利,永远不要掉以轻心。为了方便大家学习,中公考研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冲刺集训营、专业课一对一、乐学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还会根据每年的考研大纲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哦~欢迎各位考生了 解咨询。同时,中公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播学教程考研复习笔记之媒介技术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