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10-15 21:54:13

传播学教程考研复习笔记之传播的基本过程

  《新闻学导论》是新闻传播学考研的参考书目之一,它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及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领域中的主要理论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分析和梳理。本书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散,因此在冲刺阶段的复习拥有一本复习笔记是很必要的,下面是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系统性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中的构成要素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以下要素:
  1、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与他人的人。
  2、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可以通过反馈来影响传播者。
  3、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5、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
  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时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双重性质:
  1、模式与现实具有对应关系,但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
  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H.拉斯韦尔《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五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思路形成的。
  缺陷:属于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传播的数学理论》
  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造源、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 描述电子通信过程。
  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
  意义: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缺陷: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 互动是社会传播的本质特征。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直线模式的缺陷:
  1、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2、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
  2、模式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 (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缺陷:1、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现实情况不符。
  2、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这个模式也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各环节或要素本身有各自的深层结构。
  勤奋是成功的可靠保证,在考研这条路上不到最后时刻,永远不要放弃;不到最后胜利,永远不要掉以轻心。为了方便大家学习,中公考研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冲刺集训营、专业课一对一、乐学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还会根据每年的考研大纲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哦~欢迎各位考生了 解咨询。同时,中公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播学教程考研复习笔记之传播的基本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