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考研复习笔记之绪论
2017考研已经进入百日冲刺阶段,在此阶段不论专业课复习到第几轮,都应将重点转移到笔记的复习,如果同学们并没有整理属于自己的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那么就来看看这份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吧~下面是第一章绪论内容。第一章 绪论
一、心理学基本概念
(1)基础心理学是基础,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两大支柱
(2)学科性质:心理学是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模糊学科和超科学学科),它既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也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3)基本任务:探索、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4)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5)
心理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过程就表明是一个发生、发展、结束的阶段)
个性倾向性(动机系统):动机系统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的内部动力系统,具有一定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
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特征系统):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认知过程是基本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情景下产生的。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过程研究共性;个性心理研究特性
(6)影响人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机体的生理状况;个人心理因素 (7)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79年视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将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成为科学心理学创始人
(8)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很悠久的过去,却仅有一段短暂的历史
二、心理学研究
(一)心理学研究方法:最低层次的方法就是具体研究法 第二层次是把具体研究方法抽象概括 最高层次是哲理性方法
(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而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方法。一般在下列情况采用:1.研究对象无法加以控制;2.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优点:由于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被观察者不知,心理活动较少或者没有收到外界干扰,因此,这种方法可能了解到现象的真是情况
缺点:自然条件下,是件很难按照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自然条件下,影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观察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主观经验影响。
(2)实验法(最基本方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想象进行观察,目的在与寻找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分为两种,实验室试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但是由于条件的控制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虽然也是在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但他是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境中进行的。 优点:可解释因果关系;可重复,可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
缺点:试验中容易产生注释小营和北师小营,研究者的期待和态度可能会对实验产生影响。被试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也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3)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对发现心理过程的一般特性、他们的相互依存性和不同情况下的变异性有科学价值。
心理测验两个基本要求: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指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可靠程度高,那么同一个人多次接受测验,得到大致相同的成绩。效度指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需的心理品质。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者提问,通过对他的回答进行分析来了解他得心理活动的方法。
缺点:不够严谨;不能揭示因果关系;受研究者主管影响较大
(5)个案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相近的观察与研究,即搜索和分析某人过去和现在有关方面的资料,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的心理现象的方法
缺点:限于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结果可能只适用于胳臂情况。一般常用于提出理论或假设,进一步检验理论需使用其他方法。
(6)相关法:在进行测量的时候,考察两个测量是否先关的研究方法叫相关法。考察不同维度之间的关联程度。有正相关和负相关。两个事物的相关程度或强度可以用相关系数来表示,是从-1到1之间的一个数值,如果相关系数为0,表示两者相关很小或者没有关系。
缺点:相关本身不能提供因果信息 (7)活性产品分析法 (8)教育经验总结法
(二)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基本原则) 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
三、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创始人)、铁钦纳
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即对直接经验的直觉
强调意识的构成成份,认为构成人心里世界的基本元素:感觉(知觉的元素)、意向(观念的元素)、激情(情绪的元素) 研究方法:内省法
历史评价:贡献性:开创了现代科学心理学并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1.研究内容狭窄,脱离实际
2.研究方法局限,内省法过于主观、可重复性差,许多高级心理现象难以通过内省进行研究
(2)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创始人、美国)、杜威、安吉尔
主要观点: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意识的作用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意识活动在人类有集体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主张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的整体 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 研究方法:内省法
历史评价:贡献性: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开辟了道路
局限性:对其他学派研究的排斥,比如对构造主义的排斥
内省法:是一种自我观察的方法,在精确的实验条件下,被试者对自己准经验的观察和描述
(3)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1913年华生(创始人,美国)、斯金纳、班杜拉
主要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意识是主观的难以捉摸和证实,应该研究可控的行为。强调客观方法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法
基本公式:S-R(刺激-反应)
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个体行为完全由环境控制和决定 研究方法:摒弃内省,主张用实验法 观察、条件反射、测验等
历史评价:贡献性:极力主张科学实验的客观方法,有助于心理学摆脱思辨性质 强调的刺激-反应模式,容易对心理现象作数量上的描述 局限性:主张过于极端,华生彻底否认人的主观世界,不研究人的心里内部结构和过程,以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否定了研究意识的重要性,把人看成是有机的机器。
爱德华.托尔曼,新行为主义代表,目的行为主义创始人 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会学习理论
(4)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1912年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三个都是创始人、德国) 主要观点:反对把意识分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不是由若干元素组成的,相反,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研究方法:实验法
历史评价: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是正确的。提出知觉中许多组织原则,头脑中存在知觉格式塔,解决问题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5)精神分析
代表人物:1976-1917年弗洛伊德(奥地利维也纳精神医生)、荣格、阿德勒 主要观点: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和激发的。
一种驱力-力比多:人与生俱来就有性本能,性本能携带者数量一定的心理能量-“力比多”或称精神能量,它具有驱使个体行动以获得满足和快感的作用,性本能是一切行为的最根本动力。 (这种力量主要来自于本能,是一种潜意识)
本能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有无意识的本能能量决定。
两种本能:生的本能(自我保护和种族繁衍);死的本能(自杀、攻击,人可能表现出来的各种破坏力)
心理疾病的产生就是压抑本能在潜意识的结果
潜意识:本能-潜意识-意识-行为,强调研究人的潜意识
梦的解析:生理引起的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潜意识的梦
三种人格:本我:提供能量或动力,遵循快乐原则(力比多),位于人格结构最低层次,是人原始的无意识本能
自我:进行调节,遵循现实原则,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节作用
超我:进行控制,服从于道德标准,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是道德化的自我,抑制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
当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态;当三者发生冲突甚至无法解决时,就会导致心理疾病。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心理性欲发展观:
人格的发展主要是生理本能的发展,多集中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称为动欲区。根据动欲区的转移,见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唇期(0~1岁):力比多的释放集中于口唇;0-6个月“无对象时期” 6-12个月“有对象时期” 肛门期(1~3岁):力比多释放集中于肛门,排便训练是重要教育内容。
性器期(3~6岁):力比多释放重在性器官(游戏的方式)性别角色获得的关键期(心理性别,是不可逆的),认为性别角色获得的途径是认同/自居,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
潜伏期(6~女11/男13岁):力比多处于停滞、退化状态(压抑所导致的),本我自我开始统一,形成道德观念,羞耻心更为明显。
生殖期/青春期(11~13岁以后):力比多通过社会认可的方式释放,并逃离父母;安娜.弗洛伊德提出:禁欲和升华认为人格的差异与早期发展中性冲突的解决方式有关。
研究方法:观察法、催眠疗法、自由联想(独创)、生活史法等
历史评价:贡献性:弗洛伊德理念中的一些概念如潜意识冬季、防卫机制已经被主流心理学采纳,对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局限性:研究方法缺乏科学的严谨性、过度强调无意识并于一是对立,夸大性欲的作用,不再为人们所接受。
(6)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 代表人物:1943年马斯洛、罗杰斯
主要观点:人性观:人性是向善的、自主的,是能进行自我选择的 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和重视个人的基本需要、尊重和重视自我 马斯洛需要理论: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生存和发展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研究方法:观察、条件反射、测验等;摒弃内省法,使用实验法
历史评价:贡献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几乎完全集中于个人的主观经验和发展个人潜能的调查,促进了对自我意识的升入研究
局限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用语大多具有模糊性和主观性,很难对其下操作性定义。
(7)认知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奈瑟写的《认知心理学》一书,被看作是认知心理学建立的开端 代表人物:奈瑟(创始人)、西蒙、纽维尔
主要观点:1.研究范围主要是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
2.关注人脑所发生的心理事件
3.主张通过可观察的行为来推断人们内部的心理过程:R-O-S(反应-想法-刺激)
4.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机械的接受刺激,被动地作出反应,而是主动的有选择的获取刺激,并进行加工(加工过程受内在经验和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5.使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 6.认为认知历程包括:信息的接受、储存和运用。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中公考研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秋季集训营、专业课一对一、精品网课系列备考 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 解咨询。同时,中公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