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8-15 22:00:17

2013年考研政治真题参考答案(跨考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D
        3. D
        4. B
        5. D
        6. A
        7. B
        8. B
        9. D
        10. D
        11.B
        12.C
        13.B
        14.C
        15.C
        16.B
        二 多项选择题:
        17. CD
        18. ABD
        19. CD
        20. ABCD
        21. ABCD
        22. BCD
        23. ABD
        24. ABCD
        25. ACD
        26. ABCD
        27. ACD
        28. ABC
        29. BCD
        30. ABD
        31. BC
        32.ACD
        33.BCD

kyfive 发表于 2016-8-15 22:49:16


        三、分析题
        34.(1)认识对实践能动的反作用(或指导作用)1、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指导着实践的进行,使实践具有了自觉的能动性。人的实践是一个主动改造对象的能动过程,而要能够主动有效地改造对象,就必须首先对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有所认识。正是理论认识对实践的指导,赋予实践以自觉的能动性。2、通过已有认识确定人实际的需要对实践过程起着导向作用。同动物单纯的生理需要不同,人的需要是一种被理解的自觉的需要。通过对人实际需要的自觉认识,正确制定实践目标使实践具有了明确的方向,从而避免了实践过程的盲目性和单纯经验的狭隘性。3、认识对实践的可行性论证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和浪费。实践是人 同对象的一种客观的物质交流过程,也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运用过程,只有通过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而对实践的可行性作出必要的论证,才可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并取得成功。4、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深入认识和理论创新而不断调整实践过程,从而引导实践向纵深发展。实践所能达到的程度与人对对象的认识程度是一致的,只有不断加深对对象的 认识才可能不断加深对对象的改造。认识和实践是相互作用的,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认识 和发展认识,而不断发展的认识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不断进步。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把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统一起来。5、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有两面性。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而错误的认识 则有可能导致实践失败。
        (2)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自己的设计”向“改变生活”的转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以满足人的需要,实践在认识指导下进行,要把源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这是实现认识飞跃到实践的决定性环节。所以“设计”一定是为了改变生活,也一定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
        35.(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政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路不论创新推动部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其制度创新就在于建立了一个完全由村民海选产生的相对独立于村支部与村委会的监督机构——村监会。这里有两个要点:其一,村监会是通过村民真正的海选产生的,这使它能完全站在村民的立场上来对村上的财务进行监督;其二,村监会相对独立于村支部与村委会,这使这个监督机构的工作不受村支部与村委会的制约而能充分按照村民意志对村支部与村委会的权力进行有效监督。由于这两点,所以,确保了权力的运行得以在阳光下运行。
        (2)第一个村监会的建立对推动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启示?
        广大人民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所在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第一,对我国来说,基层民主制度的建设需要上级党委政府的有力推动;第二,基层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行需要对权力进行真正的社会监督,需要用民众的权利来制约官员手中的权力(村监会,就是一个以村民的权利来制约村干部权力的权力制约机构、权力监督机构)。第三,基层民主制度的健康发展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
        36.(1)为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分)
        (2)为什么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6分)
        答案:(1)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代以来的奋斗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因此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使中国人民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37.(1) 从法律角度如何理解“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阅读,但你有权选择离开”?(5分)
        (2) 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有何启示?(5分)
        答:1、人人生而平等,我国宪法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都平等地受到同等的待遇,不因性别、民族、宗教信仰、等其他因素而区别对待。宪法尊重和保护人权。
        2、自由平等观念是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体现了公民的权利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不能因为是乞丐或者拾荒者而剥夺了他们进入图书馆的权利。
        3、公民的权利不受任何人的非法剥夺,图书馆馆长的话恰好印证了他没有法律依据拒绝乞丐和拾荒者的进入,这正体现了自由平等地观念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馆长有义务依照法律来执行。
        4、该读者有权利进入图书馆学习,也有权利离开、这正也说明了权利的两面性,公民可以处置自己所享有的法律权利,可以选择行使自己的权利,也可以选择放弃。
        5、权利的行使不能阻碍他人权利的正常行使,这也体验了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使。权利与义务正是对应的。
        (2)答:材料中体现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也凸显了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性。人与人和谐相处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平等原则。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与人交往应一视同仁,不因社会地位等原因而有所区别对待,要尊重他人。第二、宽容原则。宽容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人与人之间应宽容以待,和谐共存。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材料中恰好体现了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和价值观。
        38.(1)美国将其全球战略中心转向亚太的原因何在?
        (2)如何看待美国战略重心转移对美国周边安全的影响?
        (1)随着中国崛起以及与东盟国家关系越来越好,美国感觉中国越来越可能对其霸权构成威胁。因此,美国战略东移,矛头实际所指是中国,即牵制、遏制中国。实质上,美国仍然是怀着“霸权心里”开始其“重返“进程的,意在遏制任何可能对美国构成挑战的对手,继续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
        (2)中国与周边国家产生矛盾或摩擦时,美国就加入其中搅乱并恶化局势,无形中加剧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安全危机。当然,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也并非全是对中国的挑战,其中也蕴含着部分机遇,意图发展本国经济。对此,中国政府保持头脑清醒,静观其战略东移新姿态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分析,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的有俄罗斯,巴基斯坦,韩国,朝鲜等国,而关系紧张的则有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关系由恶化转暖的有印度,澳大利亚。美国肯定是从与中国关系紧张的那些国家下手,在那些国家布署下军事等战略,有可能还会在文化上同化那些国家,使得他们皈依美国,但是这样做自然也会有它的缺点了,一旦有部分人接受不了美国这种文化的侵略,肯定会起来反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3年考研政治真题参考答案(跨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