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8-12 22:08:23

2017考研心理学:心理学之社会心理(9)

  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那我们的行为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别人的影响。有些人抗干扰能力强一些,有些人则弱一些,还有些影响则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2017考研心理学社会影响要涉及的内容。
  社会影响(三)
  1.去个体化
  (1)含义: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是个体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对此现象的研究最初来源于一种"社会传染"的现象,津巴多和菲斯汀格用"去个体化"代替了这种现象。
  (2)去个体化包括个体责任感丧失和对团体行为的敏感度增加。一般来讲,群体成员越多,去个性化的程度越高。而群体的去个性化程度越大,其成员的行为就越自由,也就越不受约束,所造成的破坏性就越大。
  (3)去个体化的产生的原因:津巴多认为,激起、匿名性以及责任分散是去个体化产生的原因。其他心理学家认为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①匿名性:这是引起去个体化的关键。②自我意识:有研究者认为,引发去个体化行为的最主要认知因素是缺乏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功能下降。
  2.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1)社会助长:①含义:人们在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最早对社会促进进行研究的是特里普里特。他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有竞争时,人们骑车速度比单独骑的时候速度快。奥尔波特也发现了这一点,他发现,当房间里有五个人一起工作时,工作效率比一个人时高。②理论解释:他人在场,也叫优势反应强化说;评价恐惧理论;分心冲突理论。
  (2)社会惰化:①含义:又叫社会懈怠,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整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如"磨洋工"。②原因: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③与社会惰化相关的效应:自由骑士效应;吸盘效应。
  拉塔纳曾用光的作用来类比。光照在平面上,平面接收到的"光量",不仅取决于开了多少灯,而且取决于灯泡的瓦数,以及它与平面的接近程度。个人所受来自他人的影响与他人的数量、他人的重要性以及他人与个体的接近性有关。
  更多心理学相关文章,敬请关注中公考研!希望大家随时关注。另外,中公考研还未考生们推出了暑期集训营、精品网课等系列备考专题,可以针对每一个考试要点进行深入分析,欢迎随时咨询。同时,中公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7考研心理学:心理学之社会心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