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考研心理学自测模拟试题三(6)
80答:1)应试动机,被试对测验的动机不同,会影响其作答态度、注意力、持久性及反应速度等,从而影响测验的结果。如果被试动机效应在反复测量中以一种恒定的方式出现,会导致系统误差,从而使测量的有效性降低;如果动机效应引起了偶然性的不稳定的反应,会使测量的有效性、可信性都降低。
2)测验焦虑,适当的焦虑会使人维持一定的兴奋水平,注意力增强,反应速度加快,从而对测验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过高的焦虑会使工作效率降低,注意力分散,思维狭窄,反应速度减慢,因而会大大影响成绩。
3)测验经验,任何一种新的项目形式,由于被试比较陌生,就可能使测验成绩受影响。但是,如果提供足够的演示和练习,测验成绩就会提高。
4)练习效应,任何一个测验在重复使用时,由于被试对内容和程序已经相当熟悉,因此会使成绩提高。
5)反应倾向,独立于测验内容的反应倾向,也会使得本来能力相同的被试获得不同的成绩。
6)生理变因,生病、疲劳、失眠等生理因素,以及在智力、情绪、体力等方面的生物节律也会影响测验成绩而带来误差。
四、综合
81、答:注意的理论
一、注意的选择性理论模型
(一)过滤器理论模型
由布鲁德本特(DEBroADBent)提出,认为注意相当于一个过滤器,它按照“全”或“无”的法则工作,接通一个通道,一些信息通过并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其他通道被阻断,信息不能通过,暂时贮存在短时记忆中,并迅速衰退。对选择性注意的系统研究开始于E CCherry(l953)对鸡尾酒会效应的兴趣。在一个鸡尾酒会上,人们被各种谈话的声音包围着;人们只听到某些谈话,而听不到另一些谈话。如果别人议论到你,提到了你的名字,你就会异常敏感地听到它。1. Cherry(1953)的实验研究2. BroADBentDE.(1954,英国)的实验研究。
过滤器模型较好地解释了Cherry和BroADBent的实验结果。
(1)在Cherry的追随实验中;被试只接受了来自追随耳的信息,由于过滤器的作用,对非追随耳的信息几乎完全消失。
(2)在BroADBent的分听实验中,大多数被试倾向于先报告从一个通道进入的信息,后报告从另一个通道进入的信息,而不是按信息同时进入两耳的时间顺序进行报告。这种现象是由于,当被试先报告来自一耳的信息,后报告来自另一耳的信息时,他们只在两个通道间进行了一次转换,因而成绩较好。相反,当被试按信息同时进入两耳的时间顺序进行报告时,他们必须在两个通道间来回行多次的转换,因而成绩就差了。
模型的评价(局限性)
(1)首先,模型是根据听觉实验的结果提出的,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听觉材料,因此信息的选择与过滤只发生在同类性质的材料间。当材料的性质改变,信息输入来自不同的感觉通道时,模型的预测力量就不强了。它只是一个单通道模型。
(2)其次,模型只解释了刺激的物理性质对信息选择的作用,而无法解释材料的语义联系在信息选择中的作用。事实上,当实验是用有语义联系的材料来做时,被试者对不注意的材料是能够加工的。
(3)第三,由于人们可能对语义进行加工,因此,假定注意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是没有根据的。
(二)衰减理论模型
由特瑞斯曼(AM.TreismAn)于1960年提出,认为不被注意或未被追随的信息也可通过过滤装置,但被衰减,其中重要的信息仍可以通过而得到高级加工,并反映到意识中。TreismA.n实验结果的解释,不被注意的通道也能通过某些信息。衰减作用模型不仅解释了注意的选择机制,而且解释了单词的识别机制,因而在认知心理学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衰减作用模型改进和发展了过滤器模型,它能解释更广泛的实验结果,并对人的行为作出更好的预测。 (责任编辑:admin)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