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中医综合复习: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指导
在历年考试中,中医基础理论试题以藏象的题目数量最多,然后依次为病机、气血津液、经络、病因、阴阳五行、防治原则、绪论。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复习,因为考试形式为多选题,试题量大、覆盖面也较广,只有全面复习才能避免在常见内容上失分。同时还要注意突出重点、难点。因为大部分题目分布在重点章节及重点内容上,如藏象的试题占全部中医试题的三分之一左右,这就要求考生要对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特征等内容全面地掌握和理解。另外,今年第一次将针灸学列入中医综合考试范围,考生可以把这一部分与针灸学合并起来进行复习,以减少重复。还有一少部分试题,出在教材较为偏僻处,可以先在本书提供的题型训练中进行练习。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较少,历年考题中都有所重复,因而熟悉和了解往年试题对于提高考试成绩也有帮助。第一章绪论新大纲考查范围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本章知识结构图
绪论概念及理论体系
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辨证纲领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学说
宋代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
李杲——补土派;朱丹溪——养阴派
温病学派: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清代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代吴鞠通创三焦辨证
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复习提示
本章复习的重点在于掌握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理解并具体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知识要点精讲:
(一)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三)历代经典或医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和贡献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难经》是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中医经典著作,也为指导后世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著,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编著,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无择著,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著,开创脏腑辨证。
(责任编辑:tq201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