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8-9 16:42:32

2014心理学考研冲刺复习:社会心理学完整笔记10

  考研专业课你准备好了吗,如何应对心理学考研最后冲刺期?太奇考研小编整理了社会心理学完整笔记与大家分享,内容针对每一章每一节进行点拨,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知识,下面是第一章第三、四节的内容。
          第二章 自 我 概 念
          自我意识是社会化的结果,同时自我意识的形成又推动了社会化的进程。
          第三章 社会认知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
          一.社会知觉(第一步)
          1.知觉活动的主体与客体都处于变动中,因此社会知觉是双向的。
          2.婴儿早期对人的特定反应(微笑)有生物适应意义——有如动物的“印刻效应”,更是后天习得——即刺激反应行为(学习理论)。
          二.社会印象
          1、 影响印象形成的因素:
          ◆对人认知的第一印象:
          ◇ 刻板印象——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对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如“南方人”、 “北方人”、“日本人”
          ◇常见的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如商人就是唯利是图的、娱乐圈就是乌七八糟的。
          ◇ 晕轮效应——“一俊遮百丑”。外表充满魅力,其他无关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
          ◆信息的先后及性质对印象形成的影响
          1) 信息的先后顺序的影响
          ◇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近因效应——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阿希关于首因效应的实验
          表明:最初印象有着高度的稳定性,后继信息甚至不能使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社会知觉中既有首因(第一印象),又有近因。当同一对象的两种信息连续被感知到,首因起作用;如果是两种信息断续被感知,同近因起作用。
          ◇ 对首因效应的原因解释
          ? “注意说”:注意的投入完全而充分,因而印象也更鲜明、强烈;对后继信息,人们的注意会游离,从而使后继信息的影响作用下降。
          ? “习惯说”:人们习惯地按第一印象解释后继信息。
          ◇ 对近因效应原因的解释:
          新的信息对原有印象产生很大的“不一致”冲击;对陌生人,首因效应明显;对熟悉的人,易发生近因效应。
          2)信息的性质
          ◆社会特征
          社会角色——预言其言行,确定其行为意义及行为的适当性。
          ◆心理特征
          人们在交往中会根据对象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人进行归类(Rosenberg,1968)。
          ◇在人际交往中具有积极定向意义的心理特征:
          人际关系特征:有帮助的,真诚的,宽容的,好交际的,幽默的;
          智力特征:科学的,果断的,灵巧的,聪慧的,有坚持性的;
          ◇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消极定向意义的心理特征:
          人际关系特征:不幸的,自负的,易怒的,令人厌烦的,不合群的;
          智力特征:愚蠢的,浅薄的,犹豫的,不可靠的,笨拙的。
          3、个人好恶估价是对人印象形成的主要依据——影响印象形成的主观因素
          ◆ 觉察者的情绪状态
          ◆ 投射作用——由于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倾向,而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别人身上的现象。 (责任编辑:tq201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4心理学考研冲刺复习:社会心理学完整笔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