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8-9 16:35:36

2014考研最后冲刺阶段复习: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3

  2014考研复习已经步入最后冲刺阶段,大家的考研专业课复习也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为帮助大家顺利通过经济学专业考研,太奇考研专业课频道小编整理了宏观经济学的案例分析系列,可帮助考生更好地机身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下面的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3内容对于你的经济学专业考研复习很有帮助:
          案例3中国民航———两只手的较量
          价格一直是市场所关注的问题。价格由谁决定?怎样决定?但是,中国民航在机票价格的决定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只手的较量。本案例对中国民航的禁折令,中国民航的亏损,民航的票价等问题进行了描述,期望引起人们对此的分析。
          1 禁折令下达
          在中国,民航是一个垄断的行业,航空飞行运输、机场、空域都是统一管理,独家经营。
          这种管理的体制和模式一直持续到80年代,导致飞机陈旧,航线少,乘飞机成为一种“特权”或“荣誉”,极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民众对快速、安全出行的需要。
          80年代中期,小平同志指示“民航一定要企业化”。1987年,全国民航系统实施体制改革,力图改变政企不分、独家经营的局面。全国民航体制改革的两个基本要点是:?民航与飞行队分离。国家民航总局下设地区管理局,行使政府职能,不再直接经营航运业务;设立六大骨干航空公司(国际航、东方航、南方航、北方航、西南航、西北航),由民航总局管理,鼓励地方创办航空公司,打破独家经营。?机场和航空运输分离。机场成为独立企业,服务于各航空公司,收取服务费用。
          中国民航的改革,远未达到其设计目标,但改革仍然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航的发展:到1997,全国拥有民用航空运输公司35家(其中民航总局直属航空公司10家,地方航空公司25家),拥有运输飞机约485架(其中波音系统229架,空中客车48架,麦道54架),运送旅客5630万人,运输总周转量866771万吨公里,其中六家骨干航空公司分别占全国民航系统的63.1%、69.%和77.8%。
       

          借助改革的推动,我国民航不断加快飞机的更新换代步伐,大量添置新型飞机。目前,我国民航的主力飞机,均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型。
          在这场改革中,机票价格亦在发生变动。
          1980年3月,民航系统实行成本核算,机票价格由物价局审批。
          1984年,社会代理人出现。代理人要向航空公司缴纳回扣,并向乘客收取手续费。
          1987年10月,以西南航空公司和成都双流机场为试点,政企逐渐分家。
          1987年~1993年上半年,民航票价出现浮动,旅游热线可上浮20%,冷线可下调20%。
          1993年下半年,取消航空公司向代理人、代理人向乘客收取的两种收费,转为航空公司向代理人支付3%的代理费。
          1997年11月,民航实行“一种票价,多种折扣”的票价体系,优惠幅度在5%~40%。民航总局和所有航空公司都希望依靠这种体系将中国的民航业发展到和美国一个高度。
          民航是资金高度密集的行业,对于维持每一个航班、每一条航线,甚至对于维持一个航空公司,变动费用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因此,每增加的一位乘客的票款收入,几乎都可以构成对航空公司的边际贡献,可扣减固定费用。加之由于民航运力的相对过剩和高速公路、铁路的冲击,竞争“骤然”激烈。
          1998年新春伊始,国内各航空公司为吸引客源,各出奇招,从而引发“价格大战”——从8折到6折,再从6折到5折,最大折扣达到3折。1998年4月,民航全航业亏损,结束了连续19年的盈利历史。 (责任编辑:tq2013)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4考研最后冲刺阶段复习: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