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马哲:辩证唯物论单选题(附答案)
2014考研提示:太奇考研官网()为广大考研学子第一时间发布2014考研大纲最新消息,帮助考生把握大纲精髓,第一时间由太奇考研名师解读大纲变化,预测2014年命题方向,欢迎广大考研学子密切关注。以下太奇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2014考研马哲:辩证唯物论单选题(附答案)希望对2014考研考生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王夫之认为:“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待动之极而后静,待静之极而后动。”这一命题的观点属于()
A、辩证法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形而上学D?先验论
2、恩格斯评价马克思说:“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最杰出的贡献是两大科学发现。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对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进一步的探讨。”恩格斯说的马克思的“这两大科学发现”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C、共产主义社会分为高级阶段和低级阶段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
A、为一切物质都是有意识的物质论观点
B、把意识同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D、揭示意识起源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4、在科学认识中,意识的“超前反映”更为突出,这里称之为“超前反映”的意思主要是指()
A、意识活动的对象性
B、意识活动的选择性
C、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D、意识活动的自控性
5、“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6、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要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因此,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7、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的变革,它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其关键就在于()
A、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B、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C、矛盾运动的观点
D、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9、设计奥运“鸟巢”的建筑方案属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基本环节中的()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
C、实践活动结果的检验和评价
D、完成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
10、云南省地处边陲,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该省经过分析认为,本省具有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也有基础产业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国民文化素质较低的三大劣势。根据这种状况,该省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即建立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云南省制定的这一发展战略体现了()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11、“怒则伤肝,喜则伤心,忧则伤肺。”这句话表明()
A、意识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动性
B、意识的能动性更重要地表现在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
C、意识的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上
D、意识的能动性的发挥可以脱离客观规律
12、各种物品的具体物质是不同的,如服装的物质是用布做的,玻璃杯是用玻璃的物质做的,桌子是用木头的物质做的。而哲学的物质,不是指各种具体的物质,而是将各种不同物质的本质概括出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
A、运动的绝对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客观实在性
D、具体的物质
13、哲学家依照他们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而形成了两大阵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大阵营划分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D、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
14、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称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并指出真正的唯物主义者在理解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时是:“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除此以外,唯物主义并没有别的意义。”这里的“半截子”主要指的是()
A、在坚持唯物论的同时,没有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结合
B、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同一性
C、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
D、把客观事物看做是既成的事实,但不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
15、《三国演义》中有一故事:有一年的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曹操看见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曹操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望梅止渴”的故事所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意识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B、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语言是意识的外壳
C、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D、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
16、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这首诗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意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C、意识不受客体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7、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做了三个梦:天下梦,国家梦,个人梦。天下梦就是大同梦,国家梦就是强国梦,个人梦就是幸福梦。习近平指出:“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因为()
A、梦想的实现需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人生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
C、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
D、人类的实践是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
18、之所以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是因为()
A、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作出了贡献
B、唯心主义坚持思维先于存在
C、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D、唯心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19、《亮剑》是一部战争艺术和传奇色彩融会贯通的主旋律作品。剧中,爱国精神与英雄主义、铁血丹心与人世常情、斗智与斗勇、友情与爱情交相辉映。故事内容是讲述我军优秀将领李云龙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新派作家退伍军人都梁为了塑造好李云龙的形象,多年采访了无数位优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研究了大量的军事题材历史,写下了大量的采访札记。作家都梁创造《亮剑》的过程,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人的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的头脑的物质
C、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外在的客观物质世界才是意识的源泉
D、意识是通过人的大脑思维的产物,因此意识和物质没有任何联系
20、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科学的基础上,把哲学物质观提高到现代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变革的突出表现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人类实践活动也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C、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D、实践是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环节
21、宋词词牌《浣溪沙》中有一首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词中的“是船行”,写出顺水之舟、张帆停棹、远山恰似走来迎的动态镜头不断拉近,堪称集词意之委婉和摄影之灵动合璧的艺术杰作。从辩证法的角度看,这首词体现了()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C、全局和局部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2、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C、生物的刺激感应、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D、客体、主体、客体
23、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牛顿写道:“绝对空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保持着相似和不变。”牛顿对空间的看法是()
A、形而上学的空间观B?辩证的空间观
C、相对主义的空间观D?认识到了空间的绝对性
24?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无限度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这说明,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相分离
B、世界观与方法论相分离
C、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分离
D、自然观与历史观相分离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这一命题中包含着运动变化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的,具有简单的辩证成分,所以正确答案是A。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先验论是指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它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而存在的。属于认识的来源范畴,跟本题无关。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最杰出的两大贡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两大科学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的规律,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一定要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代替。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无产阶级一定要起来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定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因此,答案为B。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的反映特性”。
客观世界一切物质都有反映特性,包括无生命的和有生命的,前者如“空谷回音”,后者如动物的趋利避害、植物的向阳性,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正确答案是D。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对物质世界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创造性、对象性和自控性。
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意识不仅能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的客体,而且能预见、预测未知客体存在的结构、性质及其发展规律和趋势,在观念中建立一种理想的或幻想的客体。人们往往把这种反映称之为“超前反映”。在科学认识中,意识的“超前反映”更为突出。它使科学获得了相对独立于实践发展的能力。意识不仅创造性地反映世界,形成主观观念,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人依据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确定付诸实际行动的目标及其实施步骤、方法,并且凭借使意识物化的物质手段,去改造世界,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人有意识地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在世界上打下人类意志的印记。
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具有选择性。同样以人为对象,解剖学家反映的是人的生理结构,美学家注重的是人的形体或精神的美感,社会学家研究的是人的相互关系。人在反映客观对象时总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抱着一定的动机和目的。此外,人的意识活动具有高度的自控性。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可以引起或者抵制人体生理和精神疾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静止对于运动的意义”。
B项很好理解。A项正确说法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没有C项的说法。D项正确说法是: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本题的选项都具有一定迷惑性,关键是要对物质、运动、静止等这些基本概念及其关系掌握牢固,这样才不会张冠李戴。本题可用排除法。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政治立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代表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公开声明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为无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服务的。因此,答案为C。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杨泉的水一元论认为水是根本。水里的混浊部分,下沉了就成为了土,水变为蒸汽,就成为了天。这种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该考点是本章乃至本学科最重要的考点之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去理解人和世界的关系,去解决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马克思的理论是来自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因此,答案为A。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关于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主要有:实践决策;确定实践目的、实践目标和方案的制定;实践的组织和管理即实施;实践结果的检验和评价。设计奥运“鸟巢”的建筑方案属于第一个基本环节,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选项B属于第二个基本环节,选项C属于第三个基本环节,设计奥运“鸟巢”的建筑方案只完成了主体客体化,并没有实现客体主体化,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
此知识点在2006年多选题第17题考查过。考生在复习时,要把这个知识点同“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以及“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这些“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中实践的观点”结合起来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无论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还是在考研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云南省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着眼本省的省情,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正确答案是A。而选项B、C、D都不符合题干要求。
这个知识点在近十年都没有考查过,但属于重要知识点,考生需要注意理解复习。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情感等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可以引起或抵制人体生理和精神上的病患。所以,选项C为正确答案。选项A、B和题干所表述的意思不相干,选项D本身的表述就是错误的。
此知识点在2005年单选题第1题、2001年理科单选题第3题、2000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2000年理科单选题第1题、1999年文科不定项选择题第17题都曾考查过。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这是因为哲学上的物质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定义的。物质和意识的根本区别就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哲学范畴,而不是具体的物质结构。答案为C。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互相对立的两大基本派别。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都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所不同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而唯物主义一元论则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