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7-10 09:37:45

考研真题练习 历史学真题及解析(一)

  下面是2011年真题及详细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第四章秦汉
          真题与练习
          一、选择题
          1.(2009全国统考)东汉发动黄巾军起义利用的道教流派是()
          A.五斗米道B.太平道C.天日道D.晨希道
          2."……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该词吟咏的水利工程是()
          A.芍陂B.都江堰C.灵渠D.郑国渠
          3.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A.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四维(礼义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
          C.所以殓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
          D.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4.秦采取郡县制与汉初采取郡国并存制度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A.一种管辖地方的措施
          B.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
          C.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皇权加强的体现
          5.下列对东汉光武帝时期尚书台描述错误的是()
          A.置尚书令、尚书仆射,下设尚书六人
          B.尚书令位高权重
          C.尚书台是朝廷的中枢机构
          D.掌行政、人事、司法、外交等事宜
          6.下列对刺史描述正确的是()
          A.刺史之官始置于东汉光武帝时期
          B.东汉的州部刺史是专门的监察官员
          C.东汉刺史的秩级是六百石
          D.东汉刺史可以直接奏事于皇帝
          7.西汉初期刘邦实行的分封制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不同体现在()
          A.经济基础B.分封的形式C.分封的对象D.分封的作用
          8.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
          A.施恩于诸侯子弟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9.西汉时期,出现与解决王国问题的皇帝分别是()
          A.汉高祖,汉景帝B.汉景帝,汉武帝
          C.汉高祖、汉武帝D.汉高祖,汉文帝
          10.汉代的人头税被称为()
          A.藁税B.算赋、口赋C.徭役D.贡、助、彻
          二、名词解释
          1.(2009全国统考)告缗
          2.(2007全国统考)推恩令
          3.使黔首自实田
          4.文景之治
          5.七国之乱
          6.察举制
          7.均输
          8.昭宣中兴
          9.王莽改制
          10.党锢之祸
          11.《史记》
          12.轮台罪己诏
          三、史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五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名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2)据材料,为了顺应上述趋势,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冠,暴于边鄙,备之则劳中国之士,不备则侵盗不止,先帝哀边人之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兴盐设酒准置均输,番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议者欲罢之,内空府库之藏,外乏执备之用,使备塞乘城之士饥寒于边,将何以赡之,罢之不使也。"对以上"大夫"的说法,"文学之士"提出反对意见。
          (摘自《盐铁论》卷一)
          请回答:汉武帝平准与均输,盐铁政策的利弊?
          3.阅读材料,结合背景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戌。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
          材料二于是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上复从其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其后,上郡以西旱,复修卖爵令,而裁其贾以招民,及徒复作,得输粟于县官以除罪。始造苑马以广用,宫室、列馆、车马益增修矣。然娄敕有司以农为务,民遂乐业。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不可食。
          (摘自《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汉初"文景之治"的各项措施。
          四、简答题
          1.(2010全国统考)简述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国问题。
          2.简述秦始皇建立和巩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
          3.光武帝刘秀加强东汉统治的制度和措施有哪些?
          4.简述汉代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5.简述汉代的抑商政策。
          6.简述汉代对于西域地区的经营。
          7.简述汉代的黄老学说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8.简述汉代的今、古文经之争。
       

kyone 发表于 2016-7-10 10:41:37

       
          答案与提示
          一、选择题
          1.A2.B3.D4.A5.B6.D7.A8.B9.B10.B
          二、名词解释
          1.告缗:汉武帝为打击商人势力、解决财政困难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告缗是算缗的延伸。算缗是一种财产税,是汉初采取的抑商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即对商人所拥有的车辆征税。至元狩四年(前119)又下诏"初算缗钱"。元鼎三年(前114)武帝又下令"告缗",由杨可主管其事,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杨可告缗遍天下,商贾中家以上几乎都被告发。武帝派遣御史和廷尉正、监等分批前往郡国清理处置告缗所没收的资产,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地大县达数百顷,小县也有百余顷。商贾中家以上都因此破产,武帝将没收的缗钱分配给各个部门。告缗直到元封元年(前110)才停止。告缗为武帝的内外功业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
          2.推恩令:推恩令是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重要法令。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势力很大,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元朔二年(前127),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王国的势力从此无法与中央抗衡。
          3.使黔首自实田:秦统一以后的一项土地政策。公元前216年,秦政府颁发"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目的是为了稳定赋税收入,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承认现实土地的占有状况,确认土地的私有权。
          4.文景之治:汉文帝、景帝时期,两代四十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文帝、景帝时期,在农业上采取薄赋劝农的政策,文帝几次下诏减免田租,景帝定制,田租三十税一。恢复天子"籍田"劝农制度,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法律上,宽减刑法,废除了连坐之法和肉刑。在政治上,改革任官制度,实行新的取士方法,开汉代察举制的先河。控制和削夺诸侯王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民族和睦政策,改善与南越关系,与匈奴和亲。文景之治扭转了汉初以来经济落后、政局不稳的局面,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雄厚物质基础,为汉武帝时期西汉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5.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叛乱。汉初同姓诸侯王势力日益膨胀,开始威胁到中央的统治。文帝时,分齐地为六国,分淮南王地为三国;景帝时,采纳晁错的"削藩"建议,削夺王国的一部分土地,划归中央直接管辖。这些措施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等七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周亚夫率兵平叛。三个月以后,七国之乱被平定。朝廷乘机免除了各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削减了王国官吏。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西汉统一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6.察举制:察举制是西汉创立的人才选拔制度。汉初官吏来源有二:其一为"吏多军功",其二选自郎官。这两种方法难于选拔到真正的人才。武帝时,董仲舒主张建立察举制。元光元年(前134年),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年推举孝廉的察举制正式建立。
          7.均输:均输是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元鼎二年(前115年),汉武帝以孔伋为大农令、桑弘羊为大农丞,开始在全国推行这项政策。均输法就是指在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由均输官到各郡国收购物资,把各地应当运交中央的物资运到售价较高的地区出卖,再买该地物产易地出售,最后把中央所需货物运回长安。这种官营商业,使政府获得巨额丰厚利润,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起了一定作用。
          8.昭宣中兴:昭帝时,实行武帝后期以来的政策,减免田租,口赋等。宣帝即位后,整顿吏治,招抚流亡,安定民和,使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昭宣中兴"。昭宣中兴的主要政策一方面整顿吏治。注意整顿吏治,慎选人才,赏罚分明,重视对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的考核。另一方面招抚流亡,劝民农桑。数次下诏使民归农,奖励地方官就地安置流民,赈济受灾,减免租赋。公元前54年,设置常平仓,稳定边郡地区的粮价。这些政策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国家一度出现中兴局面。
          9.王莽改制: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改国号"新",陆续颁布法令,托古改制,主要内容有:实行"王田"。宣布天下土地改称王田,天下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实行"五均""六筦"。改革币制,加铸货币凡五物、六名、二十八品。政治制度方面,王莽把中央和地方的官名、郡县名、行政区划大加改变,恢复五等爵。民族关系方面,王莽挑起与周边民族的斗争,使人民陷于苦难。王莽改制后,法令苛刻,徭役繁重,阶级矛盾更加尖锐。不久,绿林起义爆发,长安城内也发生暴动,王莽被杀。
          10.党锢之祸: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太学生为清议的中心。他们认为宦官外戚的黑暗统治是引起农民起义导致东汉衰败的主要原因,力图通过清议,反对宦官外戚,挽救东汉统治。延熹九年(166年),名士李膺与同宦官勾结的术士张成交恶,在宦官的怂恿下,桓帝收捕李膺,并逮捕"党人"200余名。次年,这些人被赦归田里,禁锢终身,是为第一次党锢。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名士陈蕃与外戚大将军窦武共同执政,他们重新起用李膺及其他被禁锢的党人,密谋诛杀宦官。宦官起兵杀死陈蕃、窦武等人,他们的宗室宾客姻属都被收杀,门生故吏亦免官禁锢。建宁二年,名士张俭被诬告,李膺等复被捕系,死于狱中,受此牵连者六七百人。熹平五年(176年)州郡受命禁锢党人的门生、故吏和父子兄弟。这就是著名的"党锢"事件。
          11.《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司马迁在延续父职任太史令后,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开始撰修《史记》,历经十余年完成,人称《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史记》记事始于黄帝,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尤详于战国、秦、汉。全书分为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五十余万字。本纪按年代记述帝王的言行和政迹;世家记载诸侯国的兴衰;列传记载各种人物的活动;表则按年代谱列各时期的重大事件;书是有关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专篇。《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研究历史的发展规律,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实事求是。《史记》是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历代"正史"都采用它开创的纪传体体例。《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两千多年来,对史学和文学的影响很大。
          12.轮台罪己诏:汉武帝统治后期继续进行无效的军事远征,挥霍无度,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晚年听信江充谗言,导致巫蛊之祸。在一连串的沉重打击下,汉武帝决心转变统治政策,颁布《轮台诏》哀痛自责,申明"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
       

kysix 发表于 2016-7-10 10:49:10

       
          三、史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材料反映了古代思想界统一思想的努力。
          (2)从战国时代开始,思想家就努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其他思想。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学派的思想都很活跃。到了秦始皇的时候,秦王朝为了建立****主义中央集权,焚书坑儒。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建议分封诸子。李斯坚决反对,并建议焚烧《诗》、《书》,禁止私学。秦始皇招引方士求不死药,药未求成,方士欲畏罪逃亡,私议始皇短处。秦始皇以诽谤妖言罪命御史案问,诸生牵连者达460人被坑杀。汉初,黄老之学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到了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提出的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寄禄的主要条件,儒学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
          答案与提示
          一、选择题
          1.A2.B3.D4.A5.B6.D7.A8.B9.B10.B
          二、名词解释
          1.告缗:汉武帝为打击商人势力、解决财政困难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告缗是算缗的延伸。算缗是一种财产税,是汉初采取的抑商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即对商人所拥有的车辆征税。至元狩四年(前119)又下诏"初算缗钱"。元鼎三年(前114)武帝又下令"告缗",由杨可主管其事,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杨可告缗遍天下,商贾中家以上几乎都被告发。武帝派遣御史和廷尉正、监等分批前往郡国清理处置告缗所没收的资产,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地大县达数百顷,小县也有百余顷。商贾中家以上都因此破产,武帝将没收的缗钱分配给各个部门。告缗直到元封元年(前110)才停止。告缗为武帝的内外功业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
          2.推恩令:推恩令是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重要法令。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势力很大,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元朔二年(前127),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王国的势力从此无法与中央抗衡。
          3.使黔首自实田:秦统一以后的一项土地政策。公元前216年,秦政府颁发"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目的是为了稳定赋税收入,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承认现实土地的占有状况,确认土地的私有权。
          4.文景之治:汉文帝、景帝时期,两代四十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文帝、景帝时期,在农业上采取薄赋劝农的政策,文帝几次下诏减免田租,景帝定制,田租三十税一。恢复天子"籍田"劝农制度,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法律上,宽减刑法,废除了连坐之法和肉刑。在政治上,改革任官制度,实行新的取士方法,开汉代察举制的先河。控制和削夺诸侯王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民族和睦政策,改善与南越关系,与匈奴和亲。文景之治扭转了汉初以来经济落后、政局不稳的局面,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雄厚物质基础,为汉武帝时期西汉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5.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叛乱。汉初同姓诸侯王势力日益膨胀,开始威胁到中央的统治。文帝时,分齐地为六国,分淮南王地为三国;景帝时,采纳晁错的"削藩"建议,削夺王国的一部分土地,划归中央直接管辖。这些措施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等七国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周亚夫率兵平叛。三个月以后,七国之乱被平定。朝廷乘机免除了各诸侯王的行政权力,削减了王国官吏。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西汉统一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6.察举制:察举制是西汉创立的人才选拔制度。汉初官吏来源有二:其一为"吏多军功",其二选自郎官。这两种方法难于选拔到真正的人才。武帝时,董仲舒主张建立察举制。元光元年(前134年),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年推举孝廉的察举制正式建立。
          7.均输:均输是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元鼎二年(前115年),汉武帝以孔伋为大农令、桑弘羊为大农丞,开始在全国推行这项政策。均输法就是指在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由均输官到各郡国收购物资,把各地应当运交中央的物资运到售价较高的地区出卖,再买该地物产易地出售,最后把中央所需货物运回长安。这种官营商业,使政府获得巨额丰厚利润,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起了一定作用。
          8.昭宣中兴:昭帝时,实行武帝后期以来的政策,减免田租,口赋等。宣帝即位后,整顿吏治,招抚流亡,安定民和,使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昭宣中兴"。昭宣中兴的主要政策一方面整顿吏治。注意整顿吏治,慎选人才,赏罚分明,重视对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的考核。另一方面招抚流亡,劝民农桑。数次下诏使民归农,奖励地方官就地安置流民,赈济受灾,减免租赋。公元前54年,设置常平仓,稳定边郡地区的粮价。这些政策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国家一度出现中兴局面。
          9.王莽改制: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改国号"新",陆续颁布法令,托古改制,主要内容有:实行"王田"。宣布天下土地改称王田,天下奴婢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实行"五均""六筦"。改革币制,加铸货币凡五物、六名、二十八品。政治制度方面,王莽把中央和地方的官名、郡县名、行政区划大加改变,恢复五等爵。民族关系方面,王莽挑起与周边民族的斗争,使人民陷于苦难。王莽改制后,法令苛刻,徭役繁重,阶级矛盾更加尖锐。不久,绿林起义爆发,长安城内也发生暴动,王莽被杀。
          10.党锢之祸: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太学生为清议的中心。他们认为宦官外戚的黑暗统治是引起农民起义导致东汉衰败的主要原因,力图通过清议,反对宦官外戚,挽救东汉统治。延熹九年(166年),名士李膺与同宦官勾结的术士张成交恶,在宦官的怂恿下,桓帝收捕李膺,并逮捕"党人"200余名。次年,这些人被赦归田里,禁锢终身,是为第一次党锢。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名士陈蕃与外戚大将军窦武共同执政,他们重新起用李膺及其他被禁锢的党人,密谋诛杀宦官。宦官起兵杀死陈蕃、窦武等人,他们的宗室宾客姻属都被收杀,门生故吏亦免官禁锢。建宁二年,名士张俭被诬告,李膺等复被捕系,死于狱中,受此牵连者六七百人。熹平五年(176年)州郡受命禁锢党人的门生、故吏和父子兄弟。这就是著名的"党锢"事件。
          11.《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司马迁在延续父职任太史令后,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开始撰修《史记》,历经十余年完成,人称《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史记》记事始于黄帝,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尤详于战国、秦、汉。全书分为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五十余万字。本纪按年代记述帝王的言行和政迹;世家记载诸侯国的兴衰;列传记载各种人物的活动;表则按年代谱列各时期的重大事件;书是有关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专篇。《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研究历史的发展规律,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实事求是。《史记》是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历代"正史"都采用它开创的纪传体体例。《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名著。两千多年来,对史学和文学的影响很大。
          12.轮台罪己诏:汉武帝统治后期继续进行无效的军事远征,挥霍无度,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晚年听信江充谗言,导致巫蛊之祸。在一连串的沉重打击下,汉武帝决心转变统治政策,颁布《轮台诏》哀痛自责,申明"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
          三、史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材料反映了古代思想界统一思想的努力。
          (2)从战国时代开始,思想家就努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其他思想。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学派的思想都很活跃。到了秦始皇的时候,秦王朝为了建立****主义中央集权,焚书坑儒。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建议分封诸子。李斯坚决反对,并建议焚烧《诗》、《书》,禁止私学。秦始皇招引方士求不死药,药未求成,方士欲畏罪逃亡,私议始皇短处。秦始皇以诽谤妖言罪命御史案问,诸生牵连者达460人被坑杀。汉初,黄老之学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到了汉武帝时,接受董仲舒提出的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寄禄的主要条件,儒学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
          2.【答案要点】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措施,主要有均输、平准和盐铁官营等。
          "均输法",指在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由均输官到各郡国收购物资,把各地应当运交中央的物资运到售价较高的地区去卖,再买该地物产易地出售,最后把中央所需货物运回长安。这种官营商业,使政府获得巨额丰厚利润,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起了一定作用,所以旧史书美称之谓"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平准法是和均输法密切相关的,平准的目的就是由政府来调节物资,平抑物价。政府在长安设置平准官,负责掌管各地运送来的物资以及官营手工业的原料和产品。当市场上某种商品脱销,价格上涨时,平准官就以较低的价格出售政府储存的物资;反之,当市场上某种商品滞销,价格下降时,平准官就开始收购,使物价保持稳定。均输和平准一个相当于行商,调节物资的余缺,一个相当于坐贾,调节物价的高低;一个掌握大宗商品批发,一个负责管理市场零售,共同组成了官营商业体系。这对抑制商人囤积居奇、垄断物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公元前119年,武帝任命大农丞负责管理盐铁事宜,从此盐铁由政府专卖。在盐业方面,由政府招募煮盐工从事生产,各地设立盐官管理。在铁业方面,强制刑徒开采铁矿、铸造铁器;同时征发丁男定期开采铸铁工作。这些盐铁官吏精通盐铁业务,使盐铁之利为国家所垄断。
          这些政策基本缓解了经济危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人和豪强势力,不扰民而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保证了政府的正常运转,更为武帝开疆扩土的对外战争准备了充足的经济力量。同时,也是汉武帝政治****、思想独尊、经济垄断三位一体封建****制度的完善。但是,这些政策都是从抑制商业的角度制定的,制度实行以后,造成大量的中等商人破产,这对于经济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3.【答案要点】(1)第一段材料反映的是秦王朝采取横征暴敛的政策,赋税和劳役都非常繁重,民众生活十分困苦。
          第二段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建立初年,民生凋敝。统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释放奴婢,发展人口,到了文帝、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几代统治者的努力,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出现了盛世的局面。
          (2)汉文帝、景帝时期,继续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扭转了汉初以来经济落后、政局不稳的局面,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雄厚物质基础,为汉武帝时期西汉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文景之治的主要措施有:第一,赋劝农。文帝几次下诏减免田租,景帝定制,田租三十税一。恢复天子"籍田"劝农制度,令基层推举"力田"官指导农业生产;给缺乏种子口粮的贫民"贷种、食",促进农业的发展。第二,宽减刑法。废除"诽谤妖言法","尽除收努连坐法",废除肉刑。第三,改革任官制度。实行新的取士方法,"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开汉代察举制的先河。第四,实行民族和睦政策。改善与南越关系,承认南越王的自治权;与匈奴和亲。第五,加强中央集权,景帝时期,采取晁错的建议,进行削藩,在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后,诸侯国势力被大大削弱。
       

kyfour 发表于 2016-7-10 11:40:33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为巩固汉王朝的统治,分封诸侯王,在西汉初期,诸侯国有利于西汉王朝的巩固,有利于地方的稳定和中央的集权。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诸侯王权力日益扩张,逐渐与中央抗衡,不再听中央的号令,对汉朝中央集权构成了威胁,成了西汉王朝的不稳定因素。
          (2)景帝时期,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开始削夺王国的一部分土地,划归中央直接管辖,吴楚等七国在公元前154年举兵叛乱,爆发了"七国之乱",这一叛乱最终被镇压,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免除了各诸侯王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诸侯王势力逐渐衰落。
          (3)汉武帝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左官律》、《附议法》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诸侯王再也无力抗衡中央了。诸侯王国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2.【答案要点】在政治上:第一,建立皇帝制度。秦统一后,秦王自称"皇帝",取"德兼三皇,功包五帝"之意。从此,"皇帝"代替"王",成了封建社会历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采用五德终始说神化王权,证明他代周的必然性和实行法治的合理性;大搞封禅,宣扬天命论,维护其统治。第二,确立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尽罢诸侯,建立起单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第三,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在中央设置左右丞相、太尉及御史大夫,还设置其他中央高级官吏,如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等。在地方设置郡、县。郡设郡守负责政务,郡尉掌管军事,郡监掌监郡。县设县令(长),掌一县政事;县尉掌军事;县丞掌司法。县以下还有乡、亭、里等。第四,编订秦律。对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律令加以补充和修订,通行全国。
          在经济上:第一,"使黔首自实田"。公元前216年,秦政府颁发"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目的是为了稳定赋税收入,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承认现实土地的占有状况,确认土地的私有权。第二,采取"上农除末"的政策。把农民迁到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地方去,定期免除徭役来加以奖励;迁徙目的在于充实边地郡县的户籍,开垦荒地,发展生产。第三,迁徙豪富。公元前221年,迁全国豪富之家12万户到咸阳。此外,还强迫个别的豪富、贵族迁徙。第四,统一货币、度量衡。第五、收天下之兵器,通川防,修弛道。
          在文化上:焚书坑儒,统一文字。
          3.【答案要点】在恢复生产和安定社会方面:第一,光武帝先后下达六次释放奴婢和三次有关禁止虐待奴婢的诏令,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自耕农沦为奴隶的发展趋势,对增加社会劳动力,缓和阶级矛盾有一定作用。第二,实行"度田"。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诏州郡,清查核实天下的田地以及户口、年纪。在实行度田过程中,地方豪强与当地州郡长官相互勾结,反对清查,隐瞒不报。光武帝以"度田不实"罪处死郡守10余人,"度田"事件也宣告中止。
          在加强封建****统治方面:对功臣虽给以优禄,但并不委以重任;对于宗室诸王,仅封与狭小国土;重申"阿附蕃王之法",限制宗室诸侯王势力的增长。对官僚机构变动明显。扩大尚书四曹为尚书台,置尚书令、尚书仆射,下设尚书六人,分掌行政、人事、司法、外交等事宜。尚书台逐渐变成朝廷中枢机构。加强州部刺史制度,州部刺史直接奏事于皇帝。加强司隶校尉权力,除掌管京城洛阳及三河、弘农和三辅地区外,还有纠察三公以外的公卿大臣的权力。加强中央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和减少行政财务开支,裁减合并许多地方官衙,罢除郡国都尉官,废除都试制度。原属京师卫军的虎贲、羽林、五营校尉兵逐渐成为世袭兵。
          4.【答案要点】汉代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主要有三种:
          (1)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简称国有土地,是直接由国家政权掌握的土地,叫"公田"或"官田",有以下几类:一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森林、荒地、山川、河流,直接属于皇帝所有;二是皇帝的苑囿、园池;三是分散在各地没收的富人、豪强、商贾的土地;四是屯田。
          公田的经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假田制,就是把国有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史称"假民公田",地租称为"假税"。一是屯田制。
          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的屯田者主要是内地迁徙的移民,他们要交纳地租,是国家的佃农。军屯由戍卒屯田,耕田有定额。屯田卒由政府发给农具、耕牛,收获的粮食交公仓。他们的衣食由政府拨给。士卒屯田实际是一种徭役负担。
          (2)地主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豪强、大官僚、富商占有的土地。土地买卖是地主土地私有的主要来源。文景时商人兼并土地,到武帝时更加严重。西汉后期,土地买卖和兼并更加扩大,出现了买卖土地的契约,具有法律效力。地主土地采用租佃方式经营。
          (3)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西汉时自耕农数量较多,占有小块土地独立经营。"五口之家,占田百亩"是典型的自耕农。他们在封建赋税徭役和商人兼并下,分化为三种人:小商小贩;充当佃农;变为奴隶。
          5.【答案要点】西汉的"七科谪"中,包括贾人,即有市籍者、父母有市籍者、祖父母有市籍者,与吏有罪和亡命者并列。汉高祖时,禁止商人穿丝织物、操兵器和乘车骑马,市井之人其子孙不得仕宦为吏。又加倍征收商人的算赋,这些规定主要是针对有市籍的出身低贱的贾人而设汉高祖抑商只抑小不抑大,大工业主或大商人的经济势力发展迅速。文帝时实行"入粟拜爵"的办法。景帝时商人中的富有者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汉武帝中期,加强了对私人工商业的控制,加重了对商人的税收和逃税者的处罚。西汉末富商大贾势力抬头。王莽改制时,中小工商业者受到前所未有的压迫。东汉时,对大商人已无抑商政策可言,结果富商大贾成了商人地主豪强。
          6.【答案要点】汉代对西域的经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出使目的:第一次要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第二次要联合乌孙攻打匈奴。当时匈奴在西域势力很大,大月氏、乌孙不想再回原地,所以张骞的目的未达到。但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对六七个国家的自然环境、物产、风土人情等进行了考察,回来后向武帝作了详细汇报。第二次出使到乌孙,并派助手到达许多国家。他回来时带了几十名乌孙人到长安,这是西域派使者第一次到中原,受到隆重接待。从此,西域不断派使者到长安,西汉也遣使者到西域各国去,建立了和西域各国的联系。
          东汉时期,班超经营西域。汉明帝死后,北匈奴乘机反扑。班超孤立无援,处境困难。他团结于阗等国,重新稳定了南道形势。西域地区和中原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丝绸之路"重新畅通无阻。班超在西域的活动,符合汉族人民要求恢复与西域的关系的愿望,符合西域各族人民要求摆脱北匈奴的奴役、增强与汉族人民的历史联系的意愿,增进了汉族与西域各地政治、经济的联系,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立下了历史功勋。
          除了和平的联系之外,汉朝也不断对西域用兵。武帝晚年,影响较大的有两次。第一次是用兵楼兰和车师。第二次是公元前104年、106年先后派李广利攻伐大宛,最终取得胜利。从此,西汉对西域的控制巩固下来。昭宣时期,郑吉为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最高长官。确立了西汉在西域的统治,匈奴基本上撤出了西域。王莽统治时,西域诸国也纷起反抗,西域各族和中原地区的联系中断了。公元73年,窦固等大败北匈奴,赶走了北匈奴在车师前、后王国一带的势力,着手恢复与西域诸国的政治关系。此时班超奉命出使西域。经过班超的坚决斗争,北匈奴的势力在南道诸国逐一被肃清。
          7.【答案要点】"黄老学说",是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之学","老"指老子的学说。"黄帝之学"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一个学派。过去有关"黄帝之学"的著作均已佚失。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了帛书《十大经》、《经法》、《称》、《道原》等属于"黄帝之学"的著作。
          黄老之学对先秦各家学说都有所批评和舍弃,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兼杂阴阳、儒、墨、名、法等各家学说的特点。黄老之学主张实行"无为"政治,主张统治者"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和"节民用力"等,要求统治者适当减轻人民的负担,不要过度剥削和压榨人民,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汉初的几任丞相大都"治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黄老之学在汉初十分流行,有很大影响。
          汉初黄老之学促进了封建统治秩序的巩固,为社会生产恢复创造了条件。随着统治阶级本身力量日益强大以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黄老之学到了西汉中期汉武帝时代由盛而衰,最后让位于董仲舒的新儒学理论体系。
          8.【答案要点】秦焚书坑儒以后,汉初儒家经典只能靠学者们背诵记录,再由"隶书"抄写下来,称为今文经。而在孔子旧宅与河间献王等处得到许多战国时代留下来的儒家经典,用篆书抄写而成,被称为古文经。
          今文经和古文经字体不同,篇章多少不同,对经学内容的解释也有差异。今文经学解释经义在于"通经致用",重章句推衍,结合阴阳五行灾异和刑名学说"微言大义",提倡大一统,尊君抑臣,正名分等。今文经学出现较早。董仲舒以治今文经《春秋公羊传》得到汉武帝赏识,故在董仲舒的建议下陆续被立为学官。古文经学看重章句训诂,把儒学经典视为古代历史资料,包括古代社会政治制度。古文经晚出,遭到今文经的排斥,长期不得立为学官。
          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发现《春秋左氏传》、《逸礼》等古文经书,引起争论。王莽当政时,刘歆把《左氏春秋》、《逸礼》等立于学官。东汉光武帝取消古文经博士,复立今文经博士。由于古文经学在内容上胜过今文经学,又受到章帝重视,古文经学的传播日益广泛。东汉最有名的学者如贾逵、服虔、马融、郑玄均为古文家,或兼通古今。在马融、郑玄兼采古今的影响下,今古文渐混同。东汉中叶以后,博士人选中,古文家可任今学博士。东汉末董卓之乱后今文学遂日益衰微。
          习题完成后,可将重点、难点归纳,突破它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考研真题练习 历史学真题及解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