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预测: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结构
①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
②社会存在的结构主要包括三大内容: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③在社会存在中,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惟一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存在,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④社会意识从主体上可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⑤社会意识从发展水平高低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⑥在社会意识形式中有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大部分社会科学是直接反映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有阶级性,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也就是意识形态。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①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总是同步的,有时超前有时滞后。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③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最重要的表现。
2.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①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
②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层动力。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构与特点
①生产力的三要素是指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
②生产力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统一体。
③在生产力中,科学技术、管理、信息都属于智能性的、非实体性的要素。
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
⑤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生产工具则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⑥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特点
①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即有阶级性)的社会思想、观点(即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法律制度、设施与组织(即政治上层建筑)的复杂体系。
③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上层建筑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物质附属物”。
④在社会体系中,只有经济要素属于物质,政治和思想本质上都属于意识。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方向是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排除异己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③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方式包括采取暴力和宣传教育两种手段,来对社会生活进行控制。
④当上层建筑为新的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和整个社会前进的进步作用。
⑤当上层建筑为旧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和整个社会进步的反动作用。
(5)国家的产生与本质
①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同原始氏族组织不同:国家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的,而氏族公社则是以血缘关系来划分的。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其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③随着阶级消亡,国家也终将走向消亡,国家的消亡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④根据国家的性质和政权的组织形式,可以把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
⑤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3.社会形态理论
(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社会形态比喻成一个有机体,其特点有
①人就是社会有机体的“细胞”。
②经济基础本质上是生产关系,好比社会有机体的“骨骼”。
③一切政治的、思想的等等复杂的社会关系好比社会有机体的“血肉”。
④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有机体的“血肉”。
(2)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人的选择性及其关系
①社会历史的运动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都具有必然性、规律性。
②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必然性面前,社会历史主体仍然可以发挥主体的选择性、能动性。
③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
④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
⑤社会历史的发展正是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⑥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⑦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主观和客观、必然和偶然、决定性与选择性的辩证统一。
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①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层动力。
②阶级矛盾是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
③社会基本矛盾产生的根源是生产力,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则要从上层建筑入手。
④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⑤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范围内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2)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
①科学技术属于智能性、渗透性要素,而非实体性要素。
②科学技术在投入生产过程之前,还不是物质的、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③科学技术在尚未纳入生产过程时,表现为意识的、间接的、潜在的生产力。
④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中去,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⑤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只能凝结在生产力的各实体性要素中,而不能独立存在。
5.人的属性与本质
(1)人的双重属性
①人的属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②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生理的、肉体的特性,表现为本能的一面。
③人的社会属性则是指人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建立社会关系而确立的属性,表现为人的身份地位。
④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非自然属性。
(2)人的本质
①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把人的属性和本质归结为意志、理性、本能等精神要素都属于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
6.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党的群众观点包括: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①党的群众路线基本内容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②“从群众中来”体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③“到群众中去”体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多次反复体现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⑤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化,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党的生命线。
7.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个人的作用和社会合力论
①在创造历史的进程中,每个个人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②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就是社会上所有单个人的意志的合力的方向。
③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由所有单个人的实践活动的合力来创造和推动的。
④杰出人物意志的方向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一致的。
⑤社会合力论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合目的性。
(2)政治上的杰出人物的特点和作用
①杰出人物的产生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②政治上的杰出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发起者、倡导者。
③政治上的杰出人物往往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决策者、指挥者、组织者、领导者。
④政治上的杰出人物能加速历史任务的解决。
⑤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但都不能决定或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3)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①无产阶级政党内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并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的人。
②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发挥了重大的积极作用,他加速了历史发展、社会进步,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灵魂,是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是时代所必不可少的权威力量。
③无产阶级领袖对加速历史发展的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正确认识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地位、必须反对个人崇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