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7-30 12:32:4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全面解析: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成立于1996年7月。现任院长为李灿院士,执行院长为杨金龙教授,学院分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为葛学武教授,副院长分别为侯中怀教授(分管本科生教学、培养及研究生教学等工作)、刘世勇教授(分管招生、就业及研究生培养等工作)、徐铜文教授(分管学科平台建设、所系结合及国际合作交流等工作)。
  学院由化学物理系、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五部分组成。学院拥有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软物质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城市污染物转化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先进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生物质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五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能量转换材料应用研发中心、应用化工技术开发平台两个科技应用平台。同时,学院依托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等平台开展科学研究。2012年,杨学明院士和李亚栋院士受邀在学院创建院士工作室,分别建立化学物理高等研究中心和纳米催化研究中心。同时,学院参与了三个“2011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分别是首批获批的由我校牵头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由苏州大学牵头的面向区域发展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和由厦门大学牵头2014年获批的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
  目前,学院的学科领域涵盖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包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可再生洁净能源、应用化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与材料加工工程等11个二级学科、其中化学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根据ESI数据的统计分析,我院化学学科、材料科学学科已进入国际前1%,尤其在单分子化学物理、纳米材料科学等交叉学科前沿领域取得了一些重大原创性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院现有教职工216人(含聘期制17人)。其中,教授86人,包含两院院士11人(含双聘),已到位的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A类4人、B类2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0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3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1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2个(2003年、2011年),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2005年、2007年、2011年和2012年)。
  学院拥有优秀的教学师资队伍,获得多项教学成果。其中,“高聚物结构与性能”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全面提升高分子物理重点课程的教学质量”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无机化学”等7门课程为安徽省精品课程,17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拥有两个省级教学团队和两个省级教学名师。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三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及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安徽省特色专业。学院与中科院研究所联合创办了“师昌绪材料科技英才班”和“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每年聘请几十位国内外专家为研究生举办学术前沿讲座,举办研究生学术年会和沙龙,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学院共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2篇、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21篇、安徽省优秀博士论文15篇。
  学院承担和参与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科研项目,每年科研经费逾8000万元。自2010年以来,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学院每年发表SCI论文500余篇,其中高区论文(I区和II区)占50%以上,高水平文章呈逐年递增趋势。
  学院以培养从事前沿和交叉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领军人才为目标,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院现有学生2329人,其中本科生834人、硕士生546人、进修硕士4人、博士生698人、单证博士29人、进修博士5人、代培研究生213人。学院的本科毕业生80%以上进入国内外大学或研究院所攻读研究生学位。多年来,学院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不同领域的杰出人才,为国家的科学教育事业、国民经济建设、国防科技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考研全面解析: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