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全方位理解解题思维有助拿高分
注意各科之间的联系,以便融汇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比如我们在复习教育心理学时,可以联系着和教育史的知识进行理解记忆。理解了知识的体系和结构,一些具体、细致的知识点可以通过理论逻辑推理出来。考研的科目比较多,建议先看一遍书,记住整体框架、各章节是怎样安排的,培养一个大概的了解。今年有一些考生一度抱怨“试题有问题”,认为“怎么去年刚刚考到的知识点今年又继续考?”的确,从两年的试卷来看,一些知识点存在一定的“复现率”,比如2007年教育学考查了“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订的。” 因此就有不少考生大胆预言2008年“教育目的”不会再考。但在2008年的试卷中,依然出现了这样的题型:“有教师认为,对教育目的不一定要把握,只要对教学目标把握”。可见,两年试题中都考到了“教育目的”这一知识点。
此外“教育实验”的知识点也是一考再考,2008年选择题的“终身教育”在2007年论述题已考,“身心发展的特征”、“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两年均考到,所以如果在2009年的试卷中出现前两年已经考到的考点,大家一定不要感到奇怪。
在复习过程中,一定不要投机取巧。当然一些重复考到的考点有一定的特征:即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考点,比如“教育实验”就是“教育研究方法”里面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动机”、,“认知策略”这样的知识点是重点,设计成考题具备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至于“终身教育”则是教育界长期以来的关注的问题。为此考点的重复出现更需关注。
最好能将专业课本读4遍。第一遍通读,留下整体印象。从教育学基础和教育史出发,宏观上对整个教育学学科知识脉络、发展历程有一个大概了解,做到心中有 数。第二遍细读,尽可能与所报考院校的专业课笔记相结合,重点记忆相关知识点。我当时用两个半月的时间来完成第二遍的阅读。专业课的笔记可以在网上找或者 通过报考院校的朋友寻找。第三遍可以结合所报考院校的历年真题,边做题边总结,查找自己遗漏的知识点并吃透考题。最后一遍阅读的时候,要积极调动自己的发散思维,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加入自己的看法。阅卷老师更喜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你说的要言之有物、有理有据。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教育研究方法不考选择题,一旦考了选择题,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教育实验的类型、教育实验的格式、定量分析的方法、变量控制的方法等等知识点都是难度很大的考点。
在考研教育学复习中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利用真题寻找教育学历年来考试重点、题型类别以及知识点分布情况,总结教育学重点难点的试题考卷规律。同时可以利用考研教育学真题查漏补缺,检查复习漏洞,强化复习易错点。这样反复总结复习有利于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加强知识点结构体系的形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