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勿投机取巧 脚踏实地是关键
暑期是提升考研成绩的决定性时期,在这两个月里,教育学统考复习的最主要任务是开始着手全面记忆,要在前段时间通读书本的基础之上,根据所做的笔记,开始有计划、有规律地复习。不过总的来说考研教育学统考的内容是比较繁杂了的,因此暑期大家系统地做好教育学的复习准备非常关键。教育学这样的文科学科也需要笔头练习,对于客观题,适度的练习可以起到强化记忆、检查复习效果、避免盲目自信的作用。而对于主观题,虽然笔头练习比较花费时间,但是充分的练习可以找到好的解题技巧和答题步骤,还可以从枯燥的读背记忆中解放出来,加深知识点的印象。特别是面对“采点给分”的阅卷方式,没有足够的笔头练习作基础,到了考场很可能找不到答题的感觉或者因为思路混乱不能答到“得分点”上去。
参加过考研的人一般都知道,教育学大纲解析是由不同院校或出版社自行编写,难免有一些内容在大纲解析中没有提及。比如2008年真题:“感情丰富、敏感多疑属于哪种气质类型(选择);试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简答第2小题)。”这是大多数大纲解析没有涉及到或者只用一句话提到,并没有展开分析,甚至还有一些考题的考点是某些版本的大纲解析完全没有提及的内容。
以前的复习,考生也许已经掌握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但是知识点很多,难免会有遗漏,这一阶段考生要在以前复习的基础上回归课本,依据大纲把复习过的知识点再回顾一遍,重点复习以前遗漏的内容。有的考生认为教育研究方法占分值比例低,在复习的过程中就会偷工减料,所以这时就要针对大纲仔细把相关知识点再梳理一遍,以免因为一分之差而失去复试资格。
考生要结合往年试题、模拟题复习,因为教育学统考与别的统考专业不同,是统一的一张卷,考生要进行模拟考试训练,借此熟悉这种考试过程。
目前这一阶段考生要查漏补缺,对大纲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温故和学习。考生要注重对整体知识结构的把握,以及对知识点的运用,把考核和答题结合起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进行模考实战训练,做到心中有数。
现阶段的复习,考生要练习答题时间的分配了。考试答题的总体原则是基本按分值分配时间。虽然考试时间达3小时之久,但由于要写的内容比较多,时间还是相对紧张的,考生一定要加快写字速度。
现在市场上的统考课“大纲解析”的相关书籍非常多,很难说哪本更权威或者哪本更全面,建议考生根据自己复习的情况选取1-2本,最好选取一本报考院校编著的版本(也许在阅卷时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在大纲指导下充分利用各门课的经典教材,而这需要一定复习时间为前提。
教育学考试中的确会出现不少需要记忆的内容,而且人的记忆很奇怪,有些遗忘遵从“遗忘曲线”,有些东西“说忘就忘”。所以教育学考前翻翻书还是比较有作用的,如果能碰上原题更好;如果实在没碰上,至少让你对教育学的知识保持临场熟悉感,考试时候也能更快进入到教育学的情境中。如果平时复习的时候,清楚自己的重点、难点、盲点,还有薄弱点,临考前再看看书效果更好。但是,笔者个人认为,考前不适宜两个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这个工作可以在平时多做,有利于互相交流、查补缺漏),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焦虑。
3小时对于头脑里没记住多少知识的考生来说长了些,但对有很多思想和才华要展示的考生来说实在是太短了。训练和考试时,考生要注意以下几点:写清题号,对应答题;要点明确,陈述具体;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一般要先总体概括、再分析要点,再简短总结。
在复习过程中,一定不要投机取巧。当然一些重复考到的考点有一定的特征:即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考点,比如“教育实验”就是“教育研究方法”里面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动机”、“认知策略”这样的知识点是重点,设计成考题具备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至于“终身教育”则是教育界长期以来的关注的问题。为此考点的重复出现更需关注。
此外,建议广大考研教育学考生要多看各个院校的历年真题。虽然现在教育学是全国统考,但统考之前各个院校的历年真题还是非常有价值的。通过做题,既可以检验自己的复习状况,又可以巩固所记知识。同时,期刊杂志对于考研教育学复习也非常重要,考生不妨利用暑期多看《教育研究》、《教育学报》等期刊,以扩大知识面,增加答题的时代性和方向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