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7-28 13:26:47

2017西综考研病理学复习笔记:血栓形成条件

  2017考研复习拉开序幕,考生们可结合西综病理学复习笔记进行全面的专业课复习,为以后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的条件及机理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心血管内膜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内膜损伤,内皮下胶原暴露可发挥强烈的促凝作用,它能激活等12因子,启动内源性避血系统,还能促使血小板易于粘集在损伤的内膜表面,促发血小板释放ADP, ADP又进一步便更多的血小板粘集;胶原还可刺激血小板合成更多的血栓素A2 (TXA2),后者又进一步加强血小板的互相粘集。此外,损伤内膜能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从而引起局部血液凝固,导致血栓形成。
  引起血管内膜损伤的原因很多,包括化学物质如尼古丁;物理因素如高血压时的机械冲击力;生物因素如细菌及其毒素;免疫复合物等均可损伤心血管内膜导致血栓形成。临床上血栓形成常见于静脉内膜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其溃疡处、风湿性或细菌性心内膜炎时的心瓣膜上及心肌梗死灶的心内膜面。
  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流缓慢、停滞或不规则、形成旋涡,均有利于血栓形成。其机理是:血流缓慢、轴流增宽,使血小板得以与内皮细胞接触、并粘集;血流缓慢时,被激活的凝血因子不易被冲走或稀释,聚集在局部的凝血因子浓度增高,促进血栓形成,故血栓形成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临床上,常见于久病卧床或心力衰竭患者的下肢静脉。此外,当血液流经不规则的扩张或狭窄的血管腔时,血流常发生旋涡,涡流的冲力可脑馒损的内皮细胞脱落,暴露内皮下的胶原,并因离心力的作用使血小板靠边和聚集而形成血栓。
  血液凝固性增高血小板增多或粘性加大,凝血因子合成增多或灭活减弱均可增强血液凝固性,易于血栓形成。临床上可见于严重创伤、大手术或产后等大量失血患者。此时血中补充了大量幼稚的、新生的血小板,而这种血小板粘性较大,易于聚集。大失血时,血中其它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12等含量也增多,加之血液浓缩更易形成血栓。因此给患者输液,以补充血容量,稀释血液浓度,对防止血栓形成有积极意义。血小板增多或粘性增高还可见于妊娠、高脂血症、吸烟者。血栓形成有时见于组织大量坏死或细胞溶解时,如肿瘤坏死、溶血、胎盘早期剥离等,此与组织因子释放入血有关。
  血栓形成常是上述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可能是某一因素起主要作用。例如外伤或手术后卧床病人发生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除血管内膜损伤因素作用外,同时伴有血液凝固性增高及长期卧床引起血流缓慢等因素的作用。因此,为防止血栓形成,应尽量减少血管的损伤,长期卧床病人应适当活动肢体或尽可能 起床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专业课的分值在考试中占据着很大的分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考生能否成功。因此无论是跨学科考生还是同等学力的考生,都要尽早进入复习状态,进行科学的复习,相信你会离成功更近一步。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OL乐学、全年集训、精品网课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同时,中公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7西综考研病理学复习笔记:血栓形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