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7-28 13:26:02

2016考研西医生理学神经系统生理部分模拟题答案四

  下面是中公考研为考生们提供了2016考研西医生理学神经系统生理部分模拟题答案,分享给各位考生,希望对考生的复习有所帮助。距离考研的时间越来越短了,考研的小伙伴要继续努力哦!
  【答案】
  13.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就表现出头尾昂起,四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态等伸肌张力明显增强的现象,即所谓去大脑僵直。此种僵直属于僵直。产生机制是:去大脑动物主要由于中断了大脑皮层、纹状体等中枢部位与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使抑制区失去了高位中枢的下行始动作用,以致其活动减弱,而易化区的活动则受到的影响较小,以致其活动相对增强。下行易化作用,首先提高了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梭敏感性提高而发放传入冲动增多,转而使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增强,导致肌紧张增强而出现僵直,这称僵直。由前庭核下行的作用主要是直接或间接促进α运动神经元活动加强,α僵直。
  14.睡眠可分为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两个时相。慢波睡眠是由觉醒转入睡眠状态的必经时相,表现为脑电活动呈同步化慢波,感觉功能减退,运动反射与肌紧张减弱,副交感功能占优势,生长素分泌增多,此期有利于机体体力恢复和促进生长。快波睡眠又称异相睡眠或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其表现为:感觉功能进一步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脑电呈去同步化快波,间断性眼球快速运动,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与梦境有关。此期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促进记忆活动与精力恢复。
  15.①对摄食活动的调节;②对水平衡的调节;③对情绪反应的影响;④对体温调节;⑤对内分泌的调节。
  16.当大脑皮层许多神经元的电活动步调趋于一致时,就出现低频高振幅的波形(或脑电节律 由大变小),这种现象称为同步化;当皮层神经元的电活动不大一致时,就出现高频低振幅的波形(或脑电节律由小变大),称为去同步化。
  六、论述题
  1.在刺激引起反射发生过程中,中枢若产生兴奋过程则传出冲动增加;若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是通过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实现的;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则可带来中枢抑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过程如下: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可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后者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与特殊受体相结合,由此提高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因Na+进入较多而膜电位减少,出现局部的去极化,这种短暂的局部去极化可呈电紧张形式扩布,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它通过总和作用可使膜电位减少至阈电位,从而在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过程如下: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神经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后者经过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从而使后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提高,膜电位增大而出现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它可降低后膜的兴奋性,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扩布性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效应。
  2.下述5个方面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3.内受刺激引起的疼痛称内脏痛。当内脏受到机械牵拉、痉挛、缺血或炎症等因素刺激时,由于受刺激的组织释放某种致痛物质,作用于痛觉游神经末梢,经由自主神经纤维传入脊髓,以后进入躯体痛觉传导道上行至丘脑,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边缘叶和第二体感区。引起皮肤痛的刺激如切割、烧灼、针刺等,一般不引起内脏痛。
  内脏痛的特点是:疼痛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定位不精确,对刺激的辨别力差,是不愉快的钝痛,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及血压变化等。
  4.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受牵拉的同一肌肉作反射性收缩称牵张反射。它有两种类型:①腱反射: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为快速牵拉肌腱引起的单突触反射,如膝反射、跟腱反射;②肌紧张: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它是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多突触反射,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当肌肉被拉长时,肌梭感受器兴奋,经Ⅰ、Ⅱ类传入纤维入脊髓使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兴奋,通过传出纤维使被牵拉的肌肉收缩,从而完成牵张反射。腱反射以快肌纤维为主,肌紧张以慢肌纤维为主。牵张反射过程可因运动神经元活动而加强。当运动神经元兴奋使梭内肌纤维收缩,提高肌梭感受器的敏感性,可加强牵张反射。
  5.当肌肉受到牵拉时,可通过肌梭和腱器官的活动对肌肉收缩进行调节。肌肉受到牵拉,肌梭兴奋,冲动沿Ⅱ类和Ia类传入神经纤维传入骨髓,经单突触或多突触接替后,引起支配同一肌肉的α神经元兴奋而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以对抗牵拉。当肌肉收缩增强以致强烈收缩,肌张力明显升高时,腱器官兴奋,冲动沿Ib类传入神经纤维传入骨髓,通过抑制性神经元,使支配同一肌肉的α神经元受到抑制,肌肉收缩减弱,肌张力减弱,以避免过度牵拉而造成肌肉损伤。
  6.该系统是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结构的总称。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该系统的结构特征有:①传出神经由节前、节后两部分构成;②交感中枢发源于胸1~腰3脊髓侧角。副交感神经源于Ⅲ、Ⅶ、Ⅸ、Ⅹ脑神经副交感核与骶2~4脊髓节段相当于侧角处;③交感神经几乎分布于全身内脏器官。而副交感神经分布较局限;④交感神经节离脏器远,节后纤维较节前纤维比例为大,反应较弥散。副交感神经相反,反应较局限;⑤交感神经末梢可通过曲张体与效应细胞接触,亦可直接支配器官壁内神经节细胞。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心肌、平滑肌与腺体的活动,其特征为:①两系统对器官的支配作用往往拮抗,但在一般情况下,交感中枢活动加强时,副交感中枢活动相对减弱,而表现协调一致的外周作用。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在于使机体适应环境急骤变化,耗能多。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则使机体休整,促进储能,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②在某些生理状态下,两系统活动可都增强或都减弱,而其中一个占优势;③两系统对某些外周效应器的作用是一致的;④平时对外周效应器都有持久的紧张作用;⑤它们的外周作用与效应器的功能状态有关。
  7.脊休克是指在第5颈髓水平以下将脊髓横断,使之与高位中枢失去联系后,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肌紧张降低或消失、血压下降、发汗反射不出现,粪尿积聚等。以后反射逐步恢复,先出现屈肌反射、腱反射,然后出现对侧伸肌反射、内脏反射等。它主要是由于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性调节所致。
  8.锥体系统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层脊髓束(锥体束)与低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锥体系的皮层起源主要为4区,其纤维中仅有10%~20%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联系。锥体系主要功能是执行随意运动指令,完成精细活动。它可直接抵达α神经元以发动肌肉运动;抵达神经元以调整肌梭敏感性;也可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改变拮抗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对抗平衡,保持运动的协调。
  锥体外系是指直接间接经皮层下某些核团并通过锥体以外的下行通路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活动的系统。它包括经典的锥体外系,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和旁锥体系三部分。锥体外系以多次突触联系,控制双侧脊髓活动,它主要调节肌紧张及肌群协调运动。
  9.特异投射系统是指通过丘脑的感觉接替核按规则秩序排列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并引起特定感觉的投射系统。通过丘脑联络核投射到大脑皮层的部分,虽不引起特定的感觉,但其在大脑皮层有特定的投射区域,所以也属于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的纤维大部分终止于大脑皮层的第4层,终止的区域狭窄,其功能是将机体所受到的环境变化的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送到相应的大脑皮层感觉区,引起各种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以实现其最高级中枢的调节功能。
  非特异投射系统是指各种感觉冲动上传至大脑皮层的共同上行通路。特异性感觉纤维经过脑干时,都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其短突触多次更换神经元后,抵达丘脑的皮质下联系核(非特异性核群),再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由于上行过程中经过脑干网状结构神经元的错综复杂的换元传递,因而失去了特异感觉的特异性和严格的定位区分,上行纤维广泛终止于大脑皮层的各层细胞,不引起特定的感觉,所以称非特异投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6考研西医生理学神经系统生理部分模拟题答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