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7-28 13:24:19

2016考研西医综合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

  各类休克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及组织灌注不足,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微循环改变、代谢变化和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等病理生理过程。
  微循环改变
  微循环是组织摄氧和排出代谢产物的场所,其变化在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微循环的血量极大,约占总循环血量的20%。休克时,全身的循环状态包括总循环血量、血管张力和血压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受其影响,微循环的状态也出现了明显变化,并有功能障碍。
  代谢变化
  休克时的代谢变化非常明显,反映在许多方面,首先是能量代谢异常。由于组织灌注不足和细胞缺氧,体内的无氧糖酵解过程成为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葡萄糖经由无氧糖酵解所能获得的能量要比其有氧代谢时所获得的能量少得多。一分子葡萄糖分别产生2分子和38分子ATP,分别提供197J和2870J的热量。休克时机体的能量极度缺乏显而易见。随着无氧代谢的加重,乳酸盐不断增加;丙酮酸盐则下降,乳酸盐/丙酮酸盐(L/P)比值升高(>15~20)。
  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
  (1)肺:休克时,在低灌注和缺氧状态下,肺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均受到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肺间质水肿。
  (2)肾:在休克时,由于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肾小球滤过率锐减,尿量减少。生理情况下,85%血流是供应肾皮质的肾单位。休克时肾内血流重新分布,近髓循环的短路大量开放,使血流主要转向髓质。以致滤过尿量减少,肾皮质肾小管发生缺血坏死,引起急性肾衰竭。表现为少尿(每日尿量
  (3)心:除心源性休克之外,其他类型的休克在早期一般无心功能异常。
  (4)脑:儿茶酚胺的增加对脑血管作用甚小,故对脑血流的影响不大。但当休克进展并使动脉血压持续进行性下降之后,最终也会使脑灌注压和血流量下降,导致脑缺氧。缺氧和酸中毒会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可继发脑水肿并出现颅内压增高之表现。
  (5)胃肠道:休克时胃肠道的变化对病情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当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和血压降低时,胃肠等内脏和皮肤、骨骼肌等外周的血管首先收缩,以保证心、脑等重要生命器官的灌注。
  (6)肝:在缺血、缺氧和血流淤滞的情况下,肝细胞受损明显。肝窦和中央静脉内可有微血栓形成,致肝小叶中心坏死。肝的解毒和代谢能力均下降,可发生内毒素血症。各种代谢紊乱和酸中毒经常发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6考研西医综合休克的病理生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