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7-28 13:22:18

口腔考研组织病理学复习知识点:龋

 一、概述
  1.定义:龋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牙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最后导致有机物分解,无机晶体破坏,牙硬组织缺失。
  2.发病情况:龋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在原始洞人的头颅中就已经发现了龋。在铜器时代,龋的发病率为21.87%,而现代人的发病率为40~80%.龋的发病因种族和地区不同而不同。
  3.好发部位:磨牙窝沟,牙邻接面,牙颈部。
  4.特点:龋的发生是不对称的;龋的发病是从外向内;龋的发生一定要有细菌的参与;一旦腐质去除后,龋也就停止了。
  二、临床分型:
  1.急性龋:又称猖獗龋。短期内全口或多数牙发生龋。
  2.慢性龋:进展缓慢,通常成人龋属此类。
  3.静止龋:见于乳磨牙或第一、二恒磨牙,外观呈浅碟状。
  第一节
  一、肉眼观察:
  白垩色或墨浸色、棕黄色。早期粗糙,后期形成龋洞。
  二、光镜观察:
  横纹明显 、混浊 、色素沉着 、透明 、崩解
  (一)平滑面龋:
  病损呈三角形,其顶部朝向釉牙本质界。常发生在牙邻接面或接触点下方。
  早期平滑面龋分四层:
  1.透明层:
  是釉质龋最早的病理改变。由于晶体脱矿,间隙增大,树胶进入孔隙后透明所致。该层孔隙容积约为 1%,而正常釉质孔隙容积仅为0.1%.
  2.暗层:
  此层混浊,模糊不清。由于脱矿产生一些新的小孔,或透明层中较大的孔隙经再矿化后形成的一些微孔,使得空气能够进入而形成暗层。此层有脱矿和再矿化,其孔隙容积占2~4%.
  3.病损体部:
  此层范围最广,脱矿最严重。此层孔隙较大,树胶能够进入而透明,在透明的背景上,生长线和釉柱横纹明显。此层孔隙容积占5~25%.
  4.表层:
  龋表面有一层相对完好的表层,厚约20 ~ 100mm.表层矿化度较高的原因可能是:表层含氟量高,镁的含量较低;来自唾液和病损体部的矿物离子可以使表层再矿化。此层孔隙容积为5%.
  (二)窝沟龋:
  病损常从窝沟的侧壁开始,沿釉柱长轴向深部扩展,形成三角形的龋损区,其基底朝向釉牙本质界。
  (三)潜行性龋:
  窝沟底部的釉质较薄,龋损可很快发展到牙本质,并沿釉质牙本质界向两侧扩展,结果形成口小底大的潜行性龋。
  (四)牙颈部龋
  龋损很快破坏牙釉质,形成牙本质龋。可同时累及牙骨质,形成牙骨质龋。
  三、扫描电镜观察:
  在病损体部,晶体直径变小;在表层,晶体形状不规则或呈发夹状。
  四、透射电镜观察:
  晶体中央有破坏;晶体周缘溶解。
  五、釉质龋形成的病理机制:
  1.釉质龋的发生是酸对羟磷灰石晶体腐蚀的物理化学过程。使得晶体变成不规则,结构出现畸形而不稳定。
  2.晶体的溶解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其中pH值的上升与下降对晶体的形成和溶解都起一定的作用。
  2.釉质的解剖结构对龋有影响,尤其是釉板对窝沟龋的进展影响较大。第二节 牙本质龋
  一、特点:
  1.常由釉质龋或牙骨质龋发展而来,或同时发生(如潜行性龋,牙颈部龋)。
  2.无机盐溶解与有机物破坏同时进行。
  3.牙本质龋沿牙本质小管进展。
  4.牙本质龋时,牙髓出现防御性反应。
  5.牙本质龋的龋损呈三角形,其顶端指向髓腔。成洞后形成较大的龋洞。
  

kyfour 发表于 2016-7-28 14:55:17


  三、牙本质龋
  病理改变分四层:1.透明层2.脱矿层3.细菌侵入层4.腐败崩解层
  1.透明层
  又称硬化层,是牙本质龋病变最深层的改变。此层形成机理为牙本质小管内细胞突起变性后,钙盐沉积封闭小管。光镜下观察呈透明状。电镜下观察晶体呈针状。
  2.脱矿层
  位于透明层表面,细菌入侵前,酸已扩散到此区域,引起脱矿。此层小管结构仍保持完整,但管周牙本质和管间牙本质的晶体数量减少。
  3.细菌侵入层
  位于脱矿层的表面,细菌侵入小管后并繁殖,小管扩张形成串珠状,而后小管破裂。管间牙本质脱矿,收缩,小管相互融合形成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和裂隙。
  4.腐败崩解层
  位于牙本质龋的最表层,也是龋洞底部的表层。此层内牙本质结构完全破坏,残留一些崩解组织和细菌。
  四、牙髓的改变
  当刺激强烈时,牙髓变性坏死,发生炎症。当刺激缓慢时,牙髓形成修复性牙本质。
  第三节 牙骨质龋
  特点:
  1.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2.病变沿穿通纤维蔓延,使层板状结构脱矿。
  3.龋损很快波及牙本质,相应髓腔端出现修复性牙本质。
  4.发生于牙颈部的牙骨质龋可同时累及牙釉质。
  第四节 龋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学说
  在60 年代初,由Keyes 等提出 " 三联因素 " .认为龋是由细菌、食物和宿主三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
  一、"三联因素 "学说
  (一)细菌和菌斑
  在大多数情况下,细菌通过形成菌斑而实现对牙体的破坏。
  (二)食物
  食物中的糖类是龋发生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主:宿主包括牙、唾液和全身因素。
  二、酸原学说
  由Miller于1889年提出,口腔微生物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有机酸,酸溶解釉质发生龋。
  三、蛋白溶解学说
  由Gottlieb等在1947年提出,认为龋初期的损害发生在釉质和牙本质中的有机物存在的部位。强调有机物的分解是首发事件。
  四、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由Schatz等在1955年提出。认为牙齿中的矿物盐和有机物是通过一个配位共价键结合的统一体--螯合复合物。认为龋是由于蛋白溶解与螯合作用同时发生所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口腔考研组织病理学复习知识点: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