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综合专业课问题及解析(二十一)
随着考研的临近,我们总结了一些医学生在考研当中常常出现的问题以及它们的答案,以下为我们整理的问题:问题一:试比较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作用和产生原理。
答:突触前神经元的活动经突触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过程称突触传递,一般包括电—化学—电三个环节。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到其轴突分支末端时,使突触前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Ca2+内流,促使突触小泡移向突触前膜,并与之融合,小泡破裂释放出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改变。如果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将促使突触后膜提高对Na+、K+、Cl-,特别是对Na+的通透性,主要使Na+内流,从而引起局部去极化,此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当这种局部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即可激发突触后神经元的扩布性兴奋。当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时,则提高突触后膜对K+、Cl-,特别是对Cl-的通透性,主要使Cl-内流,引起局部超极化,此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后膜的超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效应。根据突触前神经元活动对突触后神经元功能活动影响的不同,突触又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类。
问题二:阐述肾小管主动重吸收机制?并比较近球小管、髓袢升枝粗段与远曲小管对钠重吸收各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重吸收是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分主动和被动重吸收,主动转运是指溶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过程。根据能量来源不同,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原发性所需要消耗的能量由ATP水解直接提供,继发性所需要的能量不是直接来自Na+泵,而是来自其他溶质顺电化学梯度转运时释放的。许多重要的转运都直接或间接与Na+的转运有关,因此Na+的转运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物质转运中起关键的作用。
(1)在近端小管前半段,Na+主要与HCO3-和葡萄糖,氨基酸一起被重吸收,而在近段小管后半段,Na+主要与Cl-一同被吸收。水随NaCl等溶质重吸收而被重吸收。前半段,小管液中的Na+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管腔膜进入细胞同时将细胞内的H分泌到小管中去。后半段,NaCl主要通过细胞旁路和跨上皮细胞两条途径而被重吸收,都是被动的。
(2)髓攀升支粗段中形成Na+:2Cl-:K+同向转运复合体,来完成NaCl的继发性主动重吸收。
(3)远曲小管初段对水的通透性很低但仍主动重吸收NaCl。Na+的重吸收是逆化学梯度的,在初段Na通过Na+—Cl-同向转运体进入细胞,然后由Na+泵将Na+泵出细胞,被重吸收入血。后段含两类细胞即主细胞和闰细胞,主细胞重吸收Na+主要通过管腔膜上的Na+通道,管腔内的Na+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管腔膜上的Na+通道进入细胞,然后由Na+泵泵至细胞间液而被重吸收。
以上是我们收集整理的一些问题和解答,希望可以帮到医学生们,希望你们都可以通过考研,得到一个理想的成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