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管理学:行政信息管理的内容
一、行政信息管理体制(一)行政信息管理的机构;
(二)行政信息管理职能;(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
(三)行政信息管理人员。
二、行政信息采集管理:指各政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根据行政信息用户的需求,从有关信息源或载体内对各种形态的信息选择、采集、提取并加以聚合和集中的过程。
(二)行政信息采集的过程
1、行政信息采集的准备阶段:进行信息需求分析,明确采集目标、确定信息采集源、选择采集方法和采集工具以及制定采集信息策略。
2、行政信息采集的实施阶段: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汇集信息。
3、行政信息采集的评估阶段:评估的核心是确定评估指标体系,一般主要包括采全率、采准率、采集的及时率、费用率和劳动耗费等。
二、行政信息采集的渠道与方法
1、行政信息采集的渠道:行文渠道、媒体渠道、机构性渠道、制度性渠道、政府部门交流渠道、个人渠道。
2、行政信息采集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阅读法、检索法、交换、索取法、与会法。
三、行政信息存储
(一)含义:指将加工处理后的行政信息(包括文件、图像、数据、报表、档案等)按一定的规定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并按一定的特征和内容性质将其组成系统化的检索体系的过程。
(二)数据库:行政信息是借助一定的介质实现存储的目的,数据库是现代技术发展的大容量、高效率的新材料载体存储方式。
(三)行政信息库的构建
1、行政信息库构建的目标:一是有利于实现行政信息公开和面向社会服务的原则,提高社会服务质量;二是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回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做到科学、高效的宏观管理和决策;三是有利于对社会会及时发布大量有价值的行政信息,引导企业自主走向市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行导向,减少盲目性。
2、行政信息库的构建: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1)是健全和完善行政信息管理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打破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2)遵循由易到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具有适应能力的政务处理系统,实现政府部门与企业、公众的互动式交流与服务,实现政府部门业务的重组和优化,建立集成系统以及方便使用的技术系统。
(3)加强对行政信息库的系统运行规范管理,包括建立和完善运行规范来管理、控制信息系统的运作。
(4)建立高效、可操作的行政信息质量评价体系,特别要注重可操作性和内容实用性评价。
四、行政信息分级分类
(一)行政信息分级:1、社会公开类行政信息;2、部门共享类行政信息;3、依法专用类行政信息。
(二)行政信息分类:1、主题类行政信息;2、行业类行政信息;3、服务类行政信息;4、资源形态类行政信息。
五、行政信息公开
(一)含义:是指政府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具有公共事务职能的共组织主动或根据公众申请公开行政信息,并方便公众获取的各种活动与制度的总称。
(二)行政信息公开制度 1、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主要内容
(1)确立和强化行政信息公开是政务部门的义务和责任; (2)采取列举的方式,明确行政信息公开的范围; (3)确立行政信息公开的监督和保障制度。
2、行政信息公开的措施
(1)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
(2)建立健全行政信息发布协调机制;
(3)通过公报、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和大众传播媒体公开行政信息;
(4)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臵行政信息查阅场所,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众查阅、获取行政信息提供方便;
(5)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检索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公开行政信息;
(6)编制、公布行政信息公开目录和行政信息公开指南,并及时更新。
六、行政信息交换共享
(一)含义:一是全社会交换共享;二是各政府部门间的交换共享;交换共享包括两个阶段:一是数据抽取汇集阶段;二是数据整合共享阶段。
(二)实现行政信息交换共享的管理措施
1、编制行政信息交换共享目录体系:第一,科学构建行政信息目录体系框架:资源层、目录层、服务层、应用层;第二,科学构建目录体系服务模型;第三,明确行政信息交换共享目录的具体内容。
2、健全与完善行政信息交换共享标准规范;
3、健全与完善行政信息交换共享管理制度;
4、加强行政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共享库的建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