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7-28 12:47:22

2017年新闻传播学考研:武大《大学语文》复习重点(22)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有一门专业课是涉及到大学语文的综合知识的,中公考研整理了大学语文的重要知识点,希望对2017年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
  艾青专题
  艾青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评论家冯雪峰对艾青的历史地位做了理论上的评定:“艾青的根是深深地植在土地上”,是“在根本上就已和中国现代大众的精神结合着的本质上的诗人”,“中国新诗的创造可以说正由他们在开辟着道路”。
  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历史上所完成的是历史的“综合”的任务。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中国诗歌会诗人“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克服、扬弃其“幼稚的叫喊”的弱点,批判地吸收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讨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新诗艺术,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
  特点:
  1 艾青诗歌中独特意象与主题
  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了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思想与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之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
  “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如《大堰河----我的保姆》。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诗人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正是从这种美学思想出发,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这正是艾青的“永恒的主题”。
  2 艾青的忧郁的诗绪
  艾青的诗神是忧郁的;浸透了诗人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忧郁,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艾青式”的忧郁。
  艾青的忧郁产生于对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长期性、艰苦性的这种深刻的认识与体验中。纵观艾青的“忧郁”形成与发展过程可以看到,所谓“艾青式的忧郁”正是时代情绪,民族传统, 西方文化影响与艾青个人气质的一种“契合”。艾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正是仰赖于这种天然浑成的“契合”。艾青的忧郁并不表示他对生活的灰心与绝望,相反,正是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执著追求与坚强的信念。因此,他的“忧郁”给读者是一种更加深沉的力量,诗人自己说:应该“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
  3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是艾青诗歌创作最重要的审美追求
  它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诗歌的情感蕴涵上,艾青的诗作既始终关注着本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同时又把眼光延伸到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显示出了一位大诗人的博大胸怀;二是在诗歌的艺术形式上,艾青的诗作既充分吸取了世界诗歌的多种素养,同时又始终把艺术表现的根深深地扎在自己民族的土壤之中。他是用“从欧罗巴柔和的芦笛”,吹奏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乐曲。艾青的诗,标志着“五四”以后自由体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又给以后的新诗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4 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作为中国新诗又一重要阶段的代表诗人,艾青诗歌所表现出的特点是鲜明独特的。他从对农村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接近他们的要求出发,多年来,一直向他们呈现着自己最真切的诗情。他的诗篇中的忧虑是因为农民的痛苦,振奋是由于农民的苏醒,欢欣是来自农民的解放。可以说,作者是和他笔下的农村劳苦者一起,感受旧世界的桎梏,经历抗战烽火的锻炼,又共享解放的喜悦,土改的欢乐,是一起在革命年代里前进着的。
  5 美术素养(艾青诗歌的艺术风格)(04)
  作者诗歌中形象的完成,又经常得宜于他的美术素养。他善于用色泽、光彩的渲染以至构图、线条的安排来增加形象的鲜明性。这种色调的运用,又不同于象征派诗歌之文从文字外壳进行虚造假设,而是从生活本身采集而来,是生活实感与诗歌情绪的结合。
  6 语言
  诗的形象完全依赖语言的表现。艾青坚持从生活斗争中提炼语言,他的语言反映出他对客观现实的认真观察和理解,凝聚着他从中产生的真情实感,又表现了他优异的创造力。他排除对华丽铺设的模仿,没有古旧的羁绊,也很快摆脱了欧化的影响,创造出朴质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语言。他的语言丰富了我国新诗的艺术词汇,增加了新诗的艺术表现力。(艾青虽然尝试过许多中诗体,但真正使他觉得能适应这激烈变动的生活内容,应该成为新诗的“主流”,还是自由体诗。他擅长以散文式的诗句自由地抒写;他的诗歌富于丰满的形象与诗意,并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脚韵或字数格式的划一,却具有内在的旋律与整齐和谐的节奏。
  总之,艾青诗作的巨大成就标志着“五四”以后自由体诗歌发展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并且承前启后,对以后的新诗创作带来深刻的影响。
  《我爱这土地》的分析(分析艾青式的忧郁特色)
  这是一首著名的爱国主义诗歌,题旨单纯而集中,就是抒写对于“这土地”之“爱”。
  诗歌的意象构成分为两大系列,一是歌者系列,包括“鸟”与“我”,二者合二为一,“我”即歌者,“鸟”是歌者的自喻。“我”要像鸟一样,活着、不倦地歌唱;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对“这土地”至死不渝的爱。诗中不用婉转动听而用“嘶哑”写歌喉,令人感到歌者坎坷,悲酸的经历和执著的爱。“我”是一个眼里“常含泪水”的歌者。这是一份带着“忧郁”色调的感情,是诗人对这灾难深重的土地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
  二是土地系列,包括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种意象中,“土地”是总体意象,统摄其他意象。这些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和现象,而是被赋予了丰厚的社会和时代蕴涵的意象。
  《光的赞歌》的分析P481
  这首近三百行的抒情长诗,以“光”为中心意象,力图艺术地概括时代的特征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宏大的诗体结构显示出诗人丰富的联想,深沉的思索与开阔的胸襟。诗的开头就采用正反对举的手法,热情讴歌创造生命,带来温暖,给人类以智慧、想象、热情的“光”的美好形象,赞颂“太阳”这个“最大的光源”。继而长诗由对“光”的爱或情的不同态度,揭示人类社会种种复杂现象,坚信在漫长曲折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智慧的光”可以使人“洞察一切,预见一切”,开创出“无限光明,永远光明”的前景。最后,诗歌以昂扬的格调,呼唤每一个生命个体投入“光的队伍”,“发出最大的能量”,在新时代的长跑中,“飞向明天”,“飞向太阳”。
  这首长诗又一显著特色是运用象征的手法,在意象描绘中融入诗人深切丰富的生命体验,使意象形态多样化,意蕴多层次化,并具有警示作用的哲理意味。
  《光的赞歌》在意与象,理与情的融合上虽未达到诗美之至境,但仍可称得上是艾青诗歌创作道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是他的宇宙观,真理观,甚至是他的美学观的一篇诗的表现。
  新闻传播学考研中,专业课占据了300分的分值,中公考研建议2017年考生多花时间和精力在专业课上。为了帮助同学们备考,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OL乐学、暑期集训、精品网课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同时,中公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选择考研辅导班;,就选中公考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7年新闻传播学考研:武大《大学语文》复习重点(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