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7-28 12:47:19

2017年新闻传播学考研:武大《大学语文》复习重点(16)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有一门专业课是涉及到大学语文的综合知识的,中公考研整理了大学语文的重要知识点,希望对2017年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的同学有所帮助。
  曹禺专题
  一、曹禺之于中国话剧发展的重要意义(价值)
  曹禺剧作的出现使中国人真正认识到了话剧这种外来剧种的独特魅力。曹禺剧作是最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它用外来的艺术形式成功的表现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国的人物命运,并巧妙地揉进了本民族的艺术表现方式,曹禺剧作又是最善于吸取外国艺术素养的。他娴熟地运用了外国的戏剧理论和戏剧舞台的表演技巧,让中国的读者和观众对话剧的艺术形式耳目一新。曹禺在这两方面的积极探索,真正奠定了中国现代话剧向成熟发展的基础。
  二、曹禺剧作的风格(了解)
  曹禺剧作不仅显示了其本身独特的价值,而且他对话剧艺术不断探索求新的精神,也是现代话剧进程中最宝贵的东西。他既是现代话剧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又是现代话剧艺术的一座高峰。曹禺剧作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命运之谜的憧憬与探询。曹禺的戏剧善于表现人对命运的抗争与命运对人的主宰这一难以调和的巨大矛盾。如《雷雨》中周朴园的命运悲剧,蘩漪的命运悲剧;再如《日出》中陈白露的命运悲剧都展现了这一矛盾。
  2、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激烈,环环相扣,尤其擅长以艺术上的偶然性写出生活上的必然性,是偶然中蕴含着必然。如《雷雨》的情节安排紧凑,高潮迭起,跨度长达30年的时间,剧情却浓缩在不到24小时内,周鲁两家复杂的血缘亲子关系和矛盾,作者用几条线索把它们串联起来,情节由一个高潮推向下一个高潮,以艺术上的偶然性写出生活中的必然性,虽然紧凑,但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概括力和表现力。
  3、曹禺剧作的语言和人物形象是独具个性的。曹禺剧作的语言浓烈、明丽、精确。剧中人物的语言有着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不仅符合人物特定的身份地位,而且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特征。如《雷雨》中的人物形象,无论主次,都具有充满矛盾的性格和错综复杂的情感,人物的语言体现了其心理和情感特征,剧本还往往通过充满暗示性的潜在词来渲染奇特的舞台气氛,达到一种出其不意的戏剧效果。
  4、戏剧理论与舞台实践的融会贯通。曹禺剧作没有把人的命运抽象化,理念化,没有把人民的命运与人的社会存在割裂开来,相反,曹禺剧作中人的命运始终没有脱离中国社会的具体环境。他准确地把握了戏剧理论与舞台实践两者的适度结合,体现了戏剧理论与舞台实践的融会贯通。
  曹禺作品的分析
  一、《北京人》P389之于曹禺的意义
  1940年,曹禺创作了他的第四部杰作:《北京人》。此时剧作家已经走出了生命的“郁热期”,进入了生命的“沉静”状态。《北京人》也就有了另一种氛围,另一番情调——没有“雷雨”前的郁热,也不如“日出”般的炫目,“原野”似的阴森、恐怖,这里有:“秋风吹下的一片冷冷的鸽哨响”,快乐而安闲,“在苍茫的尘雾里传来城墙上还未归营的号手吹着的号声”,(这是曹禺追求已久的由“戏剧化的戏剧”生命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生命的转变:不仅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表面形态的关注,更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的开掘,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只有在《北京人》里,曹禺才实现了他的“走向契诃夫”的宿愿。)
  二、《北京人》的思想内容
  《北京人》写的是北京没落的封建家庭祖孙三代的性格和命运。曹禺的笔触已经从早期对于人的生命意识和命运的刻画,转向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审视,这和整个抗战期间为了复兴中华民族而向历史探索的知识界总体精神氛围是一致的,他把审视的重心不再放在已经衰朽的曾家老一代曾皓的身上,他写的是年轻一代,北京的没落贵族文化,是如何把人消磨成生命的空壳的。如曾文清一样真正的堕落,人的生命的彻底浪费,人的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彻底丧失。曹禺从一个相当独特的角度对没落的士大夫的“北京文化”进行了历史的否定。而曹禺突发奇思异想,在同一个舞台上,创造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北京人”,代表三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历史的参照和对比中,更显出“今日北京人”的生存方式及所代表的封建士大夫文化的全部荒谬性,以一种悲悯的眼光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北京人》在更高的层面上又回到了《雷雨》“序幕”与“尾声”的追求,但悲悯之外,又增添了几分嘲讽,由悲剧转向喜剧。
  三、《北京人》的艺术特点
  1、运用生活还原的手法,通过旧家庭内部日常生活现象揭示其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如曾皓与儿媳曾思懿之间抢夺家权的明争暗斗,曾思懿,曾文清和愫方之间的爱情纠葛,曾霆与瑞贞小夫妻之间的矛盾,并用抛弃旧生活,走向新生活的题旨把这些互不关联的矛盾与情节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2、发掘生活的诗意与情韵,如曾文清与愫方之间藏而不露的“又凄凉又甜蜜”的爱情,瑞贞与愫方同病相怜,依依不舍的缠绵情意,都充满抒情诗的韵味。
  3、巧妙运用象征手法,以棺材象征封建阶级的灭亡和资产阶级的没落,同时借象征性的“远古北京人”的健康、勇敢批判封建文化孕育的“今日北京人”的懒散、怯懦、颓废和腐朽,寄希望于自我更新,具有独立人格和勇猛精神的“明日北京人”。
  4、在具体人物描写,对远古北京人和明日北京人,曹禺使用的是粗线条的手法,使他们寓言化,漫画化。而对今日北京人,则采取工笔细描的手法,这样使观众能够入戏,保持审美距离与清醒。
  四、《北京人》的人物形象
  在北平曾氏大家庭里,剧作家首先发现的是“孤独”——对人与人之间的“不相通”的悲哀的体味和思索。
  1、曾文清:一个士大夫家庭的子弟,染受过度的腐烂的北平士大夫文化的结果,使他陷入了无可救药的怯懦、颓废与懒散之中,被那腐朽的文化磨成了生命的空壳。
  2、与曾文清相爱的愫方,她的生命状态不同于曾文清,她为人醇厚聪颖,拥有博大丰厚的爱与坚韧的精神,从衰老的姨夫,到未出世的孩子,她都给予了无私的关怀。
  3、曾皓、袁任敢、袁圆(见前的第3条)
  五、分析愫方的个性特征及其思想意义
  愫方与曾文清不同,她像真正的人那样活着,拥有博大而丰厚的爱与坚韧的精神;一个作为人早已死去,只剩下生命空壳的曾文清,两人心灵本就相隔“天涯”,“若比邻”只是自欺欺人的虚词,悲凉之感透骨而生。而愫方竟是为着这样的无用的生命做出无私的奉献,更使人感到,人的美好的感情,追求是多么容易被无端地扭曲和捉弄。但在愫方的感受里,这梦幻般的追求的破灭是悲凉又能给人以温馨的,因为毕竟有过真诚的追求。表达着她对日常生活中真正诗意的深切体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北京人》称为曹禺“生命的诗”。)
  六、比较《雷雨》与《北京人》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
  《雷雨》中展现了人对命运的抗争与命运对人的主宰这一对难以调和的巨大矛盾/悲悯的情感充溢其间,蘩漪身上犹为突出。
  而《北京人》中,作者是作为一个真正的灵魂的探险者/通过愫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着真正诗意的深切体验。并借象征性的“明日北京人”,代表作者对自我更新,具有独立人格与勇猛精神的北京人的期待。
  曹禺的作品《雷雨》分析(中学学过的经典作品,应当掌握)
  一、《雷雨》的思想内涵
  剧作在特定的家庭关系中,写出了人物各自的社会因素,进而很自然地暴露大家庭的罪恶引出社会的罪恶,由大家庭的毁灭揭示出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及其崩溃的趋向,更为重要的是,剧本在展示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的同时,还写出了一种更为复杂,更为深刻的命运悲剧,即人对命运的抗争与命运对人的主宰这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二、《雷雨》的人物形象
  1、周朴园:是整个剧作的中心主人公,若是其性格表现的类型特征来看,在他的身上集中突出了这两个特点:其一:具体地说他是《雷雨》悲剧的总根源;其二,扩大地说他是个封建色彩浓厚懂得资本家的典型,是封建专制独裁的象征。但这个人物的魅力和内涵更在于其性格和命运充满了深刻的矛盾。周朴园早期留学德国,一定程度上接触到追求自由与真诚爱情的思想,于是,他与家中年轻的女仆侍萍相爱了,但终于他又向封建传统意识和封建家庭观念的压力屈服,抛弃了侍萍也是对他自己早先曾经追求过的自由思想与真诚情感的否定,对自己做人良心的否定,周朴园由此成为一个极其自私,冷酷和虚伪的人。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一切都要以他的意志为主宰,虚伪的慈善家的面貌,冷酷的封建家长的威严,自私阴暗的内心世界,使周朴园性格异常复杂。在戏剧中,周朴园在毁灭整个家的过程中也毁灭了自己,在制造他人悲剧的同时也受到了命运的无情惩罚。他是这场命运悲剧的承担者与受害者,这是《雷雨》更深刻的地方。
  2、蘩漪:如果说周朴园是《雷雨》命运悲剧的核心人物,而蘩漪则是精神悲剧的核心人物。从其命运上看,她首先是个受害者,她曾经受到过新思想的影响,追求过独立的个性与美好的人生,但命运却把她抛到了周家这口“残酷的井里” ,她不仅没有得到爱情,而且也从未得到过起码的人的自由和尊严。曹禺对她充满了理解和同情,赋予了她“最雷雨”的反抗性格,他恨周朴园的无情,恨命运的不公,在周公馆她孤立无援的抗争着,痛苦的燃烧着自己生命的火焰。但她的性格和反抗也充满了矛盾和困惑。她不顾人之常伦地爱上了周萍,这“爱”是那样的畸形,甚至为世人所耻,但她却死死抓住它,因为这段“爱”已成为她生命中最富有意义的事。这既是她自身存在价值的体现,是对周朴园的疯狂报复,也是对命运惟一有效的抗争。这种揭示着极端个人主义和时代社会意义的反抗,使蘩漪的性格和命运显示出一种双重的精神悲剧。
  周朴园是毁灭别人也埋葬了自己,蘩漪是燃烧了自己也毁灭了别人,所不同的是蘩漪的自我燃烧精神深含着令人同情的因素,而她的毁灭别人也更具有惊世骇俗的精神震撼力。
  3、 《雷雨》中其他人物形象也都以各自鲜明独特的性格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着这场命运悲剧的深刻与复杂。
  ——周萍是又一个畸形的人,作为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长子,他既有自私软弱的一面,又有痛恨父亲的冷酷、追求自由与真爱的一面。但这个畸形的,罪恶的家庭决定了他在本质上是怯懦的,颓废的和自私的。最终只能在自我内心巨大的精神压力下被毁灭,作者塑造这个形象,除了对其悲剧命运予以一定的同情之外,也强烈地暗示着周家注定崩溃的必然性。
  ——鲁大海。这个周家“外部”的工人代表,他既是周朴园的个人罪孽的一个活证据,也是现实社会中工人阶级与周朴园代表的封建资产阶级根本冲突的象征。因此,鲁大海的命运同样揭示了由周朴园亲手制造的《雷雨》整个悲剧的必然性,只是它更突出了这场悲剧的社会因素。
  ——侍萍与四凤母女俩的性格和命运相似得简直如出一辙,然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虽都品尝到爱情的甜蜜,但更多是由此产生的痛苦与最后悲剧性地毁灭,正是在作者设置的这种恼人的巧合之中,才使人能够充分领悟《雷雨》悲剧在人伦道德,阶级差异,人性善恶等诸多方面所显示出的深刻性。
  ——鲁贵在剧中似乎只是一个不起什么大作用的奴才,但他惟利是图,见利忘义的本性以至到了完全不顾亲情的地步,这使他在某种意义上与周朴园有着本质的相通,而不仅仅是个陪衬,还是剧本的又一笔深刻之处。
  ——周冲是一个完全生活在“最超脱的梦”中的人,然而对自己的爱情和整个家庭的期望却一个接一个地破灭了。他痛苦地感到显示的丑恶,一种幻灭的悲哀袭击他的心。这样的人即使不为“残忍”的天所毁灭,他早晚会被那绵绵不尽的渺茫的梦掩埋。与剧中其他人物的命运不同,周冲的悲剧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造成的,而是带有很大的偶然性的“巧合”,但恰恰是这种偶然“巧合”所蕴含的必然因素最充分,与其说他是被社会所毁灭的,不如说他是被自己的理想毁灭的。
  三、《雷雨》中所体现的“郁热”
  这不仅是戏剧发生的自然背景(剧本中一再出现的蝉鸣,蛙噪,雷响,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在《雷雨》里,几乎每个人都陷入一种“情悲”。
  ——欲望与追求中,周冲充满着“向着天边飞”的生命冲动;蘩漪、周萍、四凤,则充分表现了人的非理性的情欲的渴求;鲁大海也同样满蓄着反抗的、破坏的、野性的力;即使是侍萍,以至周朴园,他们对充满痛苦的(侍萍是一种屈辱之苦,周朴园是忏悔之苦)初恋的极其矛盾,复杂的情感反应。
  新闻传播学考研中,专业课占据了300分的分值,中公考研建议2017年考生多花时间和精力在专业课上。为了帮助同学们备考,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2017考研OL乐学、暑期集训、精品网课系列备考专题,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同时,中公考研一直为大家推出考研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就可以边听课边学习,为大家的考研梦想助力!
  选择考研辅导班;,就选中公考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7年新闻传播学考研:武大《大学语文》复习重点(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