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考研心理学真题解析五(单选部分)
众所周知,考研真题是考研复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复习资料。为了帮助大家顺利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公考研帮考生们整理了考研心理学单选部分真题解析,希望对大家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36.华生在以小艾尔伯特为被试的恐惧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刺激—反应法 B.单词诱导法 C.图片诱导法 D.音乐诱导法
【解析】A。此题考查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的小艾尔伯特的实验过程,实验开始时,研究者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令人恐惧的声音。一开始,艾尔伯特对白鼠很感兴趣并试图触摸它。在他正要伸手时,突然敲响铁棒,突如其来的响声使艾尔伯特十分惊恐,这一过程重复了 3 次。一周以后,重复同样的过程。在白鼠与声音的配对呈现 7 次后,不出现声音,单独向艾尔伯特呈现白鼠时,你可能已经猜到,艾尔伯特对白鼠产生了极度恐惧。他开始号啕大哭,转身背对白鼠,向远离它的方向移动,他爬的飞快,以致研究者不得不冲过去抓住他,以免他从桌子的边缘掉下来。华生建立了刺激-反应的实验模式。
37.某公司欲考查广告的类型(报纸广告、电视广告和网络广告)对其产品销售的影响。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中分别抽取1000名被试进行调研。该研究中的城市规模属于( )
A.刺激变量 B.被试变量 C.控制变量 D.任务变量
【解析】C。在实验中,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额外变量。由于在实验中额外变量是必须加以控制的,所以额外变量也被称为控制变量。城市规模不是我们要研究的因素,但是它会对我们的研究产生影响。
38.就测定方式而言,依据误差对阈限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是( )
A.极限法 B.恒定法 C.调整法 D.信号检测法
【解析】C。调整法又叫平均差误法,在测定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由主试呈现,随后被试开始调整比较刺激。是一种测量感觉阈限的间接方法。
39.实验的多次重复导致了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这种现象称为( )
A.练习效应 B.疲劳效应 C.习惯误差期望误差 D.信号检测法
【解析】B。此处考查的是疲劳效应的定义,即由于被试参加的实验过长,或是参加的实验项目太多,情绪和动机都会减弱的现象,表现为被试的成绩下降。
40.在进行反应时实验的过程中,防止“假反应”的有效措施是( )
A.提醒被试注意 B.插入侦察试验 C.剔除过快反应 D.剔除过慢反应
【解析】B 。“假反应”是指在反应时实验中,有些被试由于反应定势或者反应期待,在刺激呈现前就提前做出反应,这会大大缩小反应时间。而我们要的反应时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不符合我们对反应时的界定,此时插入侦查实验可以减少被试的“假反应”倾向。
41.与古典心理物理法相比,信号检测论的优点是( )
A.能计算出奖惩标准
B.能将信噪比进行分高
C.能将辨别力与判断标准加以分离
D.能计算出信号和噪音的概率
【解析】C。经典的阈限测量最大的问题在与没有能够把被试的辨别能力(感受性)和他们做出判断是的倾向性(反应标准)区分开来。也就是说,经典的阈限测量没有考虑许多非感觉变量对被试的影响,如:刺激出现的概率、反应代价。而信号检测论中反应倾向性β和辨别力指数d′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点。
42.在系列位置效应试验中,通过分心任务延缓30秒后让被试进行回忆,其回忆结果曲线的末端变平。这说明延缓过程主要影响( )
A.短时记忆 B.长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前瞻记忆
【解析】A。在实验中设置分心任务即避免被试对记忆材料进行复述,干扰了被试的短时记忆,从而不能对部分感觉记忆的东西进行及时加工。
43.事后回溯设计属于( )
A.单组前后侧设计 B.前实验设计 C.完全随机化设计 D.随机区组设计
【解析】B。在所研究的现象发生之后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追溯。主要包括相关研究设计和准则组设计。事后设计适合于自然条件下对简单因果关系的研究,可以避免人为作用所带来的干扰。所研究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事件,不能改变,不能操纵。事后回溯设计只施测一次,所以A错误。C、D选项属于真实验设计,所以C、D选项错误。前实验设计介于真实验设计和非实验之间。
44.通常用来测量个体距离判断水平的仪器是( )
A.深度知觉仪 B.面积估计仪 C.似动仪 D.棒框仪
【解析】A。深度知觉仪(depth perception apparatus)是用来检验深度知觉敏锐度的仪器。由霍厄德-多尔曼(Haward-Dolman,1919)设计,故又称霍厄德-多尔曼知觉仪(Haward-Dolman perception apparatus)。该仪器早期主要是用来作为一种选拔测验,以淘汰那些不符合深度知觉要求的候选航空人员。它是根据赫尔姆霍茨(H.V.Helmholtz,1821—1894)的三针实验(three-needle experiment)原理而制成的。这种仪器内有三根直棒,左右两侧固定的直棒为标准刺激,中间一根可以前后移动的直棒为比较刺激。被试在2米的距离外通过一个矩形的窗孔来观察这两根直棒,并通过遥控来调节可移动的直棒,使三者看起来在同一距离上。在这种条件下,被试必须完全依据视知觉来进行深度判断,除了双眼视差起作用外,排除了其他深度知觉的线索。
根据下列研究设计,回答45-48题。
某研究者为了研究自变量X(三种水平X1,X2,X3)和自变量Y(两个水平Y1,Y2)对某种心理活动的影响,抽取若干名大学生,随机分成第一、第二、第三组,实验安排:第一组:先做X1Y1,再做X1Y2,第二组:先做X2Y2,再做X2Y1,第三组:先做X3Y1,再做X3Y2。
45.此实验设计为( )
A.组间设计 B.组内设计 C.区组设计 D.混合设计
【解析】D,混合设计是一个实验中同时采用两种基本设计的实验设计。它要求一个自变量用一种设计处理,如被试内设计处理,而另外一个自变量则可用不同种类的设计处理,即被试间设计。X为被试间变量,Y为被试内变量,所以此实验设计为混合设计。
46.其中组间变量为( )
A.X B.Y C.X和Y都是 D.X和Y都不是
【解析】A,第一组被试只接受X1水平的处理,第二组只接受X2水平的处理,第三组只接受X3水平的处理,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所以X是组间变量。
47.若要求各组被试人数相等,则被试人数可能是( )
A.10 B.20 C.30 D.40
【解析】C,本实验设计中共需要三组被试,每组人数要求相等,那么总人数一定要是3的倍数。
48.不宜采用该实验设计情况是( )
A.X为智力水平 B.Y为智力水平
C.X为图片类型 D.Y为图片类型
【解析】B,因为Y为组内变量,组内变量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而同一个或一组被试不可能有两种智力水平,所以Y不能是智力水平。
49.样本平均数抽样分布趋向正态分布的必要条件是( )
A.总体分布单峰,对称 B.总体均值,方差已知
C.总体分布不限,大样本 D.总体分布正态,样本方差已知
【解析】C。N>30,属于大样本,可视为渐进正态分布。
50.下列公式中,用来计算标准分数的公式是( )
A. B. C.Z= D.
【解析】D。有定义可以得出答案。
推荐:2016考研心理学各章节冲刺模拟练习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