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考点之额外变量
额外变量是除自变量之外与因变量有关的变量,也称为控制变量。额外变量是心理实验不可避免的变量,也是研究者特别需要控制的变量,会影响实验的效度。额外变量的辨别、种类、和控制是选择题常考的内容,也是在设计实验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以下内容为必须掌握的考点:(一)主要种类
1. 来自被试方面的额外变量。
要求特征(demand characteristics):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霍桑效应是指1924年在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项实验。研究者系统地改变照明强度,目的是确定工厂的最佳照明条件,借以提高工作效率。结果不论照明增加或减少,工人的工作效率都在逐渐调高。
安慰剂效应是医生给病人的药物实际上并非是药物,但当病人相信那是有效的药物,服用后也产生效果,这是病人心理作用的结果。
2. 来自主试方面的额外变量。
实验者效应:由于实验者不经意地向被试提供一些暗示告诉他们自己所期望的反应以致于对实验结果施加了细微影响。这种现象甚至在用动物做实验时也有可能出现。如罗森塔尔效应。
(二)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
1. 消除法(排除法)
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如果噪音影响实验,最好的办法是进入隔音室。
为了消除“实验者效应”和“霍桑效应”,可以采用“双盲实验”,即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目的或意图。
2. 恒定法
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有效的控制方法是在同一实验室、由同一实验者、在同一个时间对实验组和控制组使用同样的程序进行实验。
3. 匹配法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使用匹配法时,先要测量所有被试身上与实验任务成高相关的属性;然后根据测得结果将被试分成属性相等的实验组和控制组。如果须对一个以上的特性(或因素)进行匹配时,实验者常感到顾此失彼,甚至无法进行。
4. 随机化法
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从理论上讲,随机法是控制额外变量的最佳方法,因为如果总体中的任一成员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到任一处理组,那么可以期望随机分派形成的各处理组的各种条件和机会是均等的,也即在额外变量上做到了匹配。随机化法不会导致系统性偏差,能够控制难以观察的中介变量(如动机、情感、疲劳、注意等)。
5. 抵消平衡法
抵消平衡法是通过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以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的方法。其主要作用是控制序列效应(顺序效应)。
6. 统计控制法
统计控制法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
可以采用剔除极端数据、协方差分析、分别加权等事后控制技术,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本篇文章作者为中公考研心理学辅导名师
【推荐阅读】
2016年实验心理学考研复习技巧
《教育心理学高频考点》主要理论一
《发展心理学重难点分析》基本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