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教育心理学常考点:操作性条件反射
相关真题:36.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 B )(07年)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38.在间歇强化的条件下,刺激——反应联结的特点是(D ) (08年教育、心理)
• A.建立快,消退也快 B.建立快,消退慢
• C.建立慢,消退快 D.建立慢,消退也慢
38.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B)(09年)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塑造
27.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而塑造行为的关键是( C )(10年心理)
A.试误 B.顿悟 C.强化 D. 模仿
77. 简答:试根据斯金纳的理论,简述正强化、负强化、惩罚三者之间的区别。(07年心理学)
(1)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2)正强化与正惩罚都是通过呈现刺激来达到目的,但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惩罚呈现厌恶刺激;正强化的目的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惩罚则是降低反应发生概率。
(3)负强化与负惩罚都有可能涉及厌恶刺激,但负强化是撤销厌恶刺激,惩罚则是呈现厌恶刺激;负强化的目的是提高行为发生概率,惩罚则是降低行为发生概率。
论述题:56.利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分析老师下述行为的心理学依据。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违规行为,老师可能采用各种不同的办法进行处理。下面是5个实例。
例一 :学生张明在课堂上对邻座做鬼脸,引起对方发笑,老师对其注视片刻后,即不再理睬,继续讲课,学生遂终止其不当行为。
例二: 当学生的违规行为获得部分学生认可时,让违规学生坐到教室后边,与其他学生分开,有效地阻止了学生的违规行为
例三:上课时,郭忠抽掉前座李军的椅子,李军重重地摔了一跤,老师当即严肃的批评了郭忠,并令其放学后到老师办公室写情况说明。
例四:课间有两个学生吵架,前来上课的老师厉声制止,毫无效果,围观的学生越来越多。老师于是决定用8分钟时间让两个学生吵个够,而让其他学生在一旁静观。结果两个学生很快就不再吵架了。
例五:对于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讲闲话的学生,一旦他在某节课上不再讲闲话,老师就及时予以表扬。
答案:
• 例一运用的是消退法。即行为若不予以强化就会消退。
• 例二运用的是隔离法,防止学生的不当行为因部分学生的支持、赞赏而得到强化。
• 例三运用的是惩罚法。
• 例四运用的方法是餍足法(过度满足法)
• 例五运用的方法是强化法。
模拟题:
1、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 B )
A. 经典型条件作用 B. 操作性条件作用 C.社会学习理论 D人本学习理论
2、当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我们会给他一个处分,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发现该生表现越来越好,为巩固其良好行为,就撤销了处分,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称作( C)
A.消退 B.惩罚 C.负强化 D. 抑制
3、20世纪“程序教育与机器教学”风靡全球,其心理学理论基础是(B )
A. 经典型条件作用 B. 操作性条件作用 C.社会学习理论 D人本学习理论
辨析:负强化就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答:错误,负强化是撤销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是行为的反应频率增加的一种措施,它和惩罚的作用结果是完全相反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