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7-28 12:38:56

2015考研:社会心理学笔记(5)

 第五章社会态度及其改变
  一.态度的定义与分析
  1.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向三因素组成的、持久的的个人的内在结构,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的中介。即一种准备状态。
  二.态度的特征
  奥尔波特――态度个体意识和神经系统的某种态度;表示准备反应;是有组织的系统;是以过去经验为基础的;对行为产生指导与动力。
  三.态度的功能
  1.态度的认知功能——选择接受有利的信息;2.态度的情绪功能——带来满足或失望感;3.态度的动机功能——驱使人趋向或逃避某事
  第二节社会态度的层次与方向
  一.社会态度是个多层次的心理结构
  1.社会定势的层次
  ◆四个层次,第一为基本固定定势——个体对外界情境的直接反应;第二层次——调节日常生活行为;第三层次——调节个体某些行为系统;第四——最高层次,调节行为的整体性
  ◆ 知、情、意三因素在社会定势的最高层次中的地位不一,比重不同。
  2、社会态度的层次性与行为的关系
  ◆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研究:
  1)皮埃尔: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T.Lapiere, 1934美国西海岸,与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旅行,
  2)盖洛普:态度与行为一致!
  盖洛普,1936成功地预言了罗斯福总统的当选预测票数与实得票数相差
  3)费希本与艾赞:一般态度与多重行为一致
  一般态度与特定行为低相关,与“多重行为尺度”高度相关。
  4)佩因罗德的研究总结
  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
  5)金盛华: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行为是态度与情境压力的函数。一种具体行为的发生与否,取决于行为后果的价值。
  价值判断的两个内容:预期的满足水平;可能付出的代价。当态度不能决定行为的指向时,仍会影响行为的方式。
  ◆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分析:从以上结论可知
  ◇情感与认知所起的作用不同导致言行不一;◇同一对象具有的不同属性、特征导致了言行不一;◇当时情境的影响:
  二、社会态度的方向
  正向(积极拥护、参与);负向(抵制反对)、中性(观望)、异向态度(钻空子、怠工)

kyone 发表于 2016-7-28 12:59:28


  第三节 社会态度的形成
  一、态度的形成的过程
  凯尔曼态度变化三阶段——服从、同化、内化:
  ◆ 服从——为取得报酬回避惩罚而采取的表面服从行为。权宜之计,司机对交警的服从。
  ◆ 同化——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以取得与他人的一致。是否能同化取决于他人或群体的吸引力,否则将难以维持,有摇摆不定。
  ◆ 内化——从内心深处接受他人观点,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是最稳固的、不易转化。
  ◇ 一般而言,态度形成遵循这三个阶段,开始多是服从,被迫进行;然后逐渐习以为常,成为自愿行为;最后形成牢固观念◇ 但并非每个人都完整进行,有的人只停留在服从、同化;有的人到达同化还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进入内化,或一直在同化。
  二、社会态度形成的反馈模式
  中性 正向
  决策中心 个体内化过程 社会态度 逆向异向
  处理后的信息 社会心理刺激合力
  群众的个人体验、满意程度、
  反馈机构舆论、流言、从众等社会心理现象
  原始信息
  第四节 社会态度的改变
  一、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
  态度转变有方向的、强度的。由消极——积极、由不赞成——很不赞成。
  1、说服宣传:如通过交流意见、参观访问、观看电影、电视等。
  ◆ 说服宣传要实事求是:过分夸大会使人不信任。
  ◆ 说服宣传要晓之利害。使受众产生心理压力、威胁,只有听众劝告改变态度。但要区分两种情况:1)需要立即改变态度,则宣传要能引起恐惧心理。2)如果需要人们延续一段时间改变态度,则不必过于强调危险。
  ◆ 说服宣传的方式得当:当受众与宣传者保持基本一致,且在这方面知识经验不足时,单方面宣传比较合适;当受众已有充分的知识经验,且有强的思考比较能力时,双方面宣传更合适。哈夫兰特在二战的士兵进行实验。
  ◆ 说服要求逐步提出:弗里德曼。大要求下的小要求总是容易实现的。
  2、亲临实境:引导其参与活动来改变其态度,可能只要参与了一两次就会完全改变
  3、群体规定:用群体规定使主妇们用内脏做饭。如公约、规章等。
  4、利用沟通影响的规律
  ◆ 增加信息影响力
  ◆ 弱化人的自我防卫心理(向对方立场靠拢,建议而非命令的方式等)
  ◆ 睡眠者效应(sleep effect)——低威信来源的信息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态度改变的影响作用比先前更大的现象。
  二、社会态度转变与逆反心理
  1、逆反心理涵义——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出与一般人对立、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 是由于个体感到某些方面的行动权利被剥夺限制时,自发产生的一种动机状态。◆ 由于人们的好奇心所致。越是宣传所反对、禁止的东西,就越想知道。
  三、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影响态度改变的主体因素
  ◆自尊心:自尊心强的人对自己评价高,一般不接受他人观点;
  ◆权威主义倾向:对权威过分尊敬与服从,权威主义强者易被子说服;
  ◆智力:一般而言,智力高者批判性强,不易被说服。
  ◆抗拒反应——人不愿受他人操纵。
  ◆心理惯性——费力最小原则,无特别必要,尽可能不改变自己。
  ◆保留面子——为维护自己独立形象,轻易不愿跟随别人。
  2、信息传达者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 威信——高威信者短时间内能引发更多的态度改变;威信由两方面组成 :1)专业性:专家身份;2)可信性:与其人格特征、外表仪态、信心、态度有关。
  ◆ 立场——利已,影响小;利他,影响大
  ◆ 意图的明显性——引起受众的心理防御
  ◆ 吸引力——女性 > 男性,有魅力的人 > 缺乏魅力的人
  3、、影响态度改变的信息沟通因素
  ◆ 信息差异——态度差异较大时,高权威者引发的态度改变大;差异适中时,低权威的传达者引发的态度改变大。
  ◆ 信息的倾向性——普通公众,一面之辞说服效果好;教育水平较高的对象,两面之辞说服效果好。态度不一致时,提供双方信息,再强调一方信息效果好,态度一致时,只说一面之辞效果好。
  ◆ 信息提供方式——口头>书面,面对面 > 大众传播媒介

kythree 发表于 2016-7-28 13:43:58


  第五节关于“态度形成”的理论
  1、学习论——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 两种强化:正与负。青少年:同伴赞许(强化)的作用比父母反对的作用要大得多
  ◆ 模仿学习:初级学习形式。从态度的外部特征(言谈、举止)——态度的内涵(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人格等)
  ◆ 鉴别学习:掌握了社会规范,形成了自己的评价系统之后。
  2、诱因论
  观点:态度的形成是人们权衡利弊的结果;外部诱因的强度决定人最终的态度。
  1)认知反应理论(cognitive response theory)
  格林沃尔德(A.G.Greenwald) ,1968、佩蒂等(R.E.Petty,T.M.Ostrom & T.C.Brock),1981 人对沟通所作的反应受个人思想的制约,这些思想(即个人的评价、认知)决定着人们沟通的结果——是否改变态度。
  2)期望——价值理论
  ◆ 爱德华的期望-价值理论,1954,《决策理论》,认为态度即是决策的结果,决策是深谋远虑的结果,同样,人的态度形成过程也是个人为得失深谋远虑的结果;态度形成过程是理性的主动决策过程,而非学习论那样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
  3、认知相符论
  观点:人的信念或态度如果与其它观点、自身行为发生矛盾,就会有一种动力倾向性推动其进行自我调整(改变信念、态度,或否定其它观点与行为),以达到或恢复认知上的相符和一致。
  1)海德(F.Heider)的P—O—X平衡论
  ◆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实现动态平衡的过程。个人处于不平衡态,就会体验到不愉快,其所引起的动力将驱使人将不平衡态转化成平衡态。
  2)纽科姆的A—B—X模式T.M.Newcomb,1961,1968
  此模式同于海德模式。
  3)认知不协调理论,费斯汀格1957
  ◆当人的两个认知因素处于第二种情况时,人就会感到不舒适和紧张,并力求减缓这种紧张。
  由认知冲突引起的内心不自在的状态,称作“认知不协调”现象。
  ◆认知不协调引起态度的改变
  ◇ 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因素当中的一个(行为意向、行为的改变或观念的改变)
  ◇ 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者或两者的重要性与强度
  ◇ 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几个新理由
  ◆“强制顺从的认知性后果”实验L.Festinger & J.Carlsmith,1959
  ◇ 实验结果:高奖赏组和控制组很少有人撒谎;低奖赏组被试则大多认为工作有趣、愉快。◇ 结果解释:认知失调则认为,高奖赏组以辩解性理由调整认知不平衡(高报酬使之没有了撒谎的理由);低奖赏组找不到不撒谎的理由(工作本来无趣,报酬又低),认知不平衡产生,于是改变了态度(由对工作的不满——满意)。
  态度的测查
  1、总加量法2、社会距离尺度法3、语义分析法4、投射法5、生理反应法
  中公考研祝你考研成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5考研:社会心理学笔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