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7-28 12:38:43

2015考研应用心理硕士:人格心理学重点(6)

  1.比较coping strategies(应对策略)和defense mechanism(防御机制)之异同。
  应对策略:面临可觉察的威胁时处理焦虑的努力。
  防御机制:自我的一种功能,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
  异:应对策略是处理焦虑的有意识、深思熟虑的做法,而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做法
  同:应对策略和防御机制都具有缓解焦虑的作用
  2. 应对策略有哪些分类方式?各种应对策略的效果如何?
  积极应对策略:积极认知策略 积极行动策略
  问题中心策略:直接关注压力源——直接关注恩提,以克服焦虑。
  情绪中心策略:关注体验到焦虑时的情感反应
  回避应对策略:通过把引发焦虑的情境排除在意识之外来处理他们的焦虑的。
  应对策略的效果:
  1)使用应对策略总比不使用好。
  2)积极策略比回避策略有效。回避策略在短期内有作用,但它的有效性局限于相对适度的压力,或至少是个体能部分控制的压力。
  3)问题中心策略和情绪中心策略各有利弊。要取决与情境,选择策略。
  关键在于是否有改变问题的方法和是否不得不接受事实。
  当确实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采取问题中心策略。
  当一个情境不能改变时,使用情绪中心策略比较有效。
  3.爱因斯沃斯Ainsworth提出的三种依恋关系分别是什么?
  (依恋理论)
  亲子关系的三种类型:
  1)安全型关系:妈妈对孩子关心、敏感,孩子知道妈妈的负责与亲切,即使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2)焦虑—矛盾型关系:妈妈对孩子的需要不时特别关心和敏感。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
  3)回避型关系:妈妈对孩子也不是很敏感。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妈妈回来时也不特别在意。
  4.马勒Mahler认为,幼儿在4个月到三岁之间处于什么阶段?这个阶段的重要主题是什么?
  (对象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
  4周:正常的婴儿自闭时期(缺乏自我组织和自我知觉)
  1-8个月:共生期;作为伙伴而被依赖的母亲,共同边界感。
  4-36个月(3岁):分离-个体化阶段。他人被理解成是与自我分离的,儿童在失去他们个体
  化感觉的同时与他人发生联系(边缘型、自恋型人格在此时形成-创伤或阻碍)。
  备战专业硕士考研的考生需要注意,所谓专业硕士即是要培养实际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大家需要努力复习,不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能力,预祝大家2015年考研成功,加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5考研应用心理硕士:人格心理学重点(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