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7-7 20:57:41

历史学考研模拟题(5)

一、名词解释
1、土木之变
2、福建事变
3、泥版文书
4、教务专约
二、简答
5、简述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6、简述瓦尔纳制度
三、论述
7、简述二战时期,绥靖政策产生的原因、表现
8、我国经济中心南移过程和原因


博仁教育参考答案
1、土木之变
【答题要点】1、明英宗征讨瓦剌被俘事件2、过程(可扩展)3、于谦的北京保卫战,拥立景泰帝4、消极影响:消耗明军力量,京城险些丢失
2、福建事变
【答题要点】1、1933年11月,蔡廷锴、李济深2、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发表《人民权利宣言》(可扩展);3、国民党内部要求民主,主张抗日的反蒋事件。
3、泥版文书
【答题要点】古代西亚一种刻在泥板上的文字记录。最初为苏美尔人所采用,后来扩展到伊朗高原以西的广大地区。内容包括各种经济文件、文学作品、法律条文和宗教典籍等。为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及西亚地区的重要史料。
4、教务专约
【答题要点】为争取罗马教廷的支持,拿破仑排除种种干扰,派代表与罗马教廷谈判,施展各种手法使谈判成功,1801年7月15日,拿破仑与罗马教皇之间的协议—政教协议(即《教务专约》)在巴黎签字。不久得到罗马教廷批准。翌年,经法国立法院同意,元老院批准,最后由拿破仑作为国家法律正式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教会与国家的关系。教务专约与组织条例的公布施行,就以法律的形式既维护了法国广大民众信教的自由,又使天主教从属拿破仑政权,将天主教由封建专制王权的精神支柱,变成了法国资产阶级国家的精神工具。
5、【答题要点】答:第一,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中统一,颁布“推恩令”;第二,改革改政体制,加强皇权;主要有设立“中朝制”借此削弱相权;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借此抑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加强皇帝保卫和军事防御;第三,实行察举制,用考察加举荐的方式选拔官员;第四改革财政,统一货币,把铸钱权收归中央,铸造五铢钱作为国家统一的法定货币;专营盐铁和均输平准法。4.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专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和郡国学校,是汉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6、【答题要点】答:1、瓦尔那制度:该制度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随着雅利安人奴隶制国家的形成,逐渐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社会分为名为“瓦尔那”的集团,“瓦尔那”一词意为“颜色、品质”。汉译“种姓”。瓦尔那等级制度由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组成。婆罗门属第一等级,由祭司贵族组成,掌管祭祀,垄断宗教、文化,影响军政。刹帝利由部落首领、王族和贵族组成,掌握国家军事与政治大权。吠舍由雅利安农村公社成员组成,具有人生自由。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首陀罗由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组成,也有因破产而失去公社成员身份的雅利安人。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为奴隶或独立的匠人。从事最低贱的各类职业。前三个等级称高级种姓,可以“再生”,最后一个第四等级为低级种姓,不能“再生”。
2、种姓制度的特征:一是种姓职业世袭不变,二是种姓等级制实行严格的内婚制,不同的瓦尔那不得通婚。
7、【答题要点】答: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者妥协让步,以牺牲别国利益满足侵略者欲望,谋求自身安全的利益政策。二战爆发前,英、法、苏、美等国都不同程度的对法西斯国家采取了绥靖政策。其具体表现主要有: 英法:(1)1935年6月,英、德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允许德国扩军备战,从而破坏了《凡尔赛条约》中关于禁止德国建立海军的协定。1936年,德国侵占莱茵非军事区,破坏了《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英国听之任之,不采取任何措施。(2)意大利欲侵略埃塞俄比亚时,英法两国未采取任何措施,战争爆发后,国联所采取的臸裁政策软弱无力,并且放任英国控臸下的苏伊士运河任意大利运送战略物资;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后,国联建议英国取消对意臸裁;(3)对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联所采取的政策依旧软弱无力,仅仅是要求日本停战,并没有给中国任何实质的帮助。除此之外,英法两国还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吞并奥地利,慕尼黑协定更是将英法的绥靖政策推到顶峰。
英法两国采取绥靖政策是现实因素和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英国是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它希望维持现行的国际体系,从而维持它的利益;和平主义思潮促使英国人民普遍反战;其保守的财政政策则使得英国在应对法西斯的扩张侵略时,军费严重不足;英国传统的“大陆均势”政策指导下,促使英国支持德国抗衡法国。对法国来说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法国经济危机十分严重,国内政局动荡,内阁不停更换,也面临着法西斯上台的危机,因而法国也只能追随英国实施绥靖政策。 苏美:(1)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苏联面对英法两国祸水东引的企图,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从而使得苏联避免了首先成为德国侵略的目标,但是同时也使得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统一战线力量被大大削弱;(2)美国在二战前,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则采取了中立主义政策,具有绥靖政策的特点,在日本侵略中国问题上,美国则不承认此事,被学者称为“远东慕尼黑”。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轴心国同盟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是怎样形成的?二者斗争的最终结果如何?试分析出现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答:(1)轴心国同盟形成:30年代经济大危机爆发以后,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并很快走上战争轨道,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形成“柏林—罗马轴心”。之后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人这一协定,三国轴心正式形成。(2)二战爆发后,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反法西斯国家逐渐加强了对法西斯的臸裁并日渐联合起来。1940年,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战略物资的贸易禁运;1941年秋,美、英联合发表上《大西洋宪章》,同时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集会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3)结果:法西斯轴心军事同盟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4)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团结战斗和世界人民的支持,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决定了三国轴心军事同盟最终灭亡。
8、【答题要点】答:过程(1)三国:孙氏对东吴的经营,征山越。
(2)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之际,发生“永嘉南渡”,大量士农南迁,为南方发展带来人口、工具和技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3)隋唐五代: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尤其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再次受到严重破坏,大量人口南迁,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更加明显。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4)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原因(要点,需要进一步论):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3、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统治者的政策支持,加快了南方的开发。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学考研模拟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