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7-7 20:57:40

历史学考研模拟题(3)

一、名词解释
1、猛安谋克
2、国粹派
3、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4、罗摩衍那
二、简答
5、管仲改革的内容。
6、简述佛教的产生和发展
三、论述题
7、论述魏孝文帝改革述论
博仁教育参考答案

1、猛安谋克
【答题要点】1、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2、它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作为编制单位3、金太祖始定制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4、八旗制度的鼻祖。
2、国粹派
【答题要点】1、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队伍中的一个派别2、国粹派成员多为具有传统学术根底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要代表人物有章炳麟、邓实、刘师培、黄节、黄侃、马叙伦等人3、主要发行《国粹学报》和《政艺通报》两种刊物3、强调在效法西方、改革中国政治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所需要的东西。4、影响很大,抵制盲目西化,同时有些倒退复古。
3、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答题要点】1918年1月,威尔逊在国会演说中提出了被世界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主要内容:第一,战后的世界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公开缔结和约,公海航行自由,消除经济壁垒,裁减军备,调整殖民地;第二,抵制并消除苏俄的影响;第三,要求欧洲及中东各民族在民族自觉的基础上恢复建立民族国家;第四,成立普遍性的国际联盟。“十四点”是美国企图冲出拉美走向世界的扩张主义纲领,也是为了抵制苏俄“和平法令”的影响而提出的。
4、罗摩衍那
【答题要点】(梵语,Rāmāya a,意思为“罗摩的历险经历” ,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在印度文学史上被称作最初的诗,它不仅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而且对整个南亚地区和宗教都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全书是诗体, 用梵文写成, 诗律几乎都是输洛迦 (意译为颂) ,即每节 2 行,每行 16 个音节。全文共分为七章,24,000 对对句。内容主要讲述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和他妻子悉多(Sita)的故事。
5、答:一是内政上实行“叁国伍鄙”制;二是军事上实行兵民合一组织;三是经济上实行赋税改革,“相地而衰征”;四是外交上建议齐桓公树起“尊王攘夷”旗帜。
6、【答题要点】
一、佛教的产生
1、佛教的产生(公元前6世纪):是当时各阶层,尤其是刹帝利与婆罗门的斗争,刹帝利等级日益不满足于第二等级的地位,吠舍阶层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都对婆罗门的特权不满,于是佛教产生了。创始人叫乔达摩·悉达多,佛名释迦牟尼。
2、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说”,即苦、集、灭、道四谛。
3、佛教产生的意义:否认瓦尔那制度,否认婆罗门教,主张“众生平等”,满足了下层人民的需要。但也掩盖了阶级剥削。
二、佛教的传播
1、阿育王崇信佛教。公元前253年,他举行了佛教史上的第三次结集,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还派佛教徒到斯里兰卡和缅甸传播佛教。
2、佛教传播
向北传播至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向南传播至东南亚等国。
7、【答题要点】背景: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
内容:
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
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地方上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用了大臣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推行新的租调制。
第二阶段:汉化
1.迁都洛阳(494年)
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
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意义: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我国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它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促进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学考研模拟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