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法律硕士考研民法学重点解析:时效与期间
时效的概念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某种事实状态经过法定时间而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 取得时效是指占有他人财产达一定期间,即取得该项财产所有权的时效,又叫占有时效。
诉讼时效,又叫消灭时效,是指权利主体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以致该权利或源于该权利的请求权消灭的法律事实。
取得时效和诉讼时效的区别:
1.二者所依据的事实状态不同。取得时效是以非所有人占有他人所有物的事实为根据的,而诉讼时效则是以权利人不行使自己的权利的事实为根据。
2.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取得时效是物权取得的方式之一,适用于物权法,而诉讼时效则是相对于债权而言的。
3.二者的法律后果不同。取得时效的后果是特定权利的产生,而诉讼时效的后果则是请求人民法院依靠强制力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效力消灭,也就是我国理论界所谓的胜诉权消灭。
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的区别:
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权利预定存在的期间。
1.法律后果不同。除斥期间届满的法律效力是某项实体权利消灭;而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只消灭胜诉权,不消灭实体权利。
2.适用的条件不同。除斥期间届满,法院可依职权主动适用有关规定,而无需当事人提出主张。义务人自愿履行的,也可以请求法院追回;诉讼时效届满后,债务人自愿履行的,则不能再要求返还。
3.期间不同。除斥期间是一个不变期间,法律规定多长时间,就固定为多长时间,不能变动;而诉讼时效则可因各种原因而中止、中断甚至延长。 诉讼时效中止与中断的区别; 诉讼时效的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期间,因发生法定事由阻碍权利人行使请求权,诉讼时效依法暂时停止进行,并才能感法定事由结束后继续进行的情况。
诉讼时效中断是指已开始的诉讼时效因发生法定事由不再进行,并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丧失效力。
区别: 1. 法定事由不同,引起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包括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 权;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包括起诉,请求,同意履行义务等。
2. 期间要求不同,诉讼时效中止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而诉讼时效中断可 以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任何时间。
3. 法律后果不同。诉讼时效中止的障碍消除后,诉讼时效在扣除中止的时间后继续计算, 而诉讼时效中断后,已发生的诉讼时效归于消灭,诉讼时效重新开始计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