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联考
专业基础课试题刑法学
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行为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A.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拐卖儿童
B.强奸、抢劫、抢夺、放火、爆炸
C.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
D.抢劫、绑架、放火、爆炸
2.故意杀人罪(未遂)的犯罪构成属于
A.基本的犯罪构成B.修正的犯罪构成
C.派生的犯罪构成D.减轻的犯罪构成
3.下列犯罪行为中,属于不作为行为方式的是
A.甲因高兴将3岁儿子抛接但因失手致其死亡
B.乙分娩婴儿后为掩盖未婚先孕真相将婴儿扔出窗外致婴儿死亡
C.丙分娩女婴后不愿抚养,遂以2万元价格将其卖给他人
D.丁分娩婴儿后将婴儿弃置于火车站致其冻成重伤
4.间歇性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
A.应当负刑事责任 B.不负刑事责任
C.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待治疗痊愈后再追究刑事责任
5.消防队员甲在执行灭火任务中,担心被大火毁容,逃离火灾现场。甲的行为
A.属于紧急避险B.属于紧急避险过当C.不能成立紧急避险D.属于假想避险
6.下列情形中,属于犯意表示的是
A.甲为非法制造枪支而购买钢管 B.乙对朋友发誓说要杀死仇人张某
C.丙发电子邮件邀约朋友参与盗窃 D.丁向他人发送敲诈财物的短信息
7.成立犯罪不可缺少的要素是
A.犯罪行为B.犯罪结果C.犯罪目的D.犯罪动机
8.甲明知自己的枪法很差,但为杀乙,置乙身边丙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向乙射击。结果没有击中乙,却打死了丙。对于丙的死亡,甲的罪过形式是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
9.区别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着手实施了
A.有助于犯罪既遂的行为B.有助于实现犯罪目的的行为
C.有助于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D.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实行行为
10.下列情形中,属于犯罪未遂的是
A.甲持匕首在张三每天下夜班经过的路口守候,准备杀死张三,但张三当夜没有出现在这一地点
B.乙携带匕首乘坐出租车,准备对出租车司机进行抢劫,因行迹可疑,出租车司机将车开进了派出所将其抓获
C.丙非法购进两支手枪还未来得及出卖即被抓获
D.丁为抢劫李四钱财,假装劝酒将李四灌醉,没来得及取走李四财物,因被李四的妻子发现而慌忙逃走
11.甲与乙共谋后,分别从前、后门进人李家追杀李某,李某被甲追至后门处被乙一刀捅死。甲、乙的共同犯罪形式是
A.必要共同犯罪B.简单共同犯罪C.复杂共同犯罪D.特殊共同犯罪
12.区别拐卖妇女罪与绑架罪的关键是
A.犯罪对象是否为妇女 B.是否实施了绑架妇女的行为
C.是否通过出卖妇女获取钱财D.是否非法剥夺了妇女的人身自由
13.下列情形中。属于牵连犯特征的是
A.实施某个犯罪,其手段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B.实施一个犯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
C.数个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 D.犯罪既遂状态与犯罪造成的不法状态同时存在
14.甲于 2004年1月1日 实施了引诱不满14周岁幼女卖淫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引诱不满14周岁的幼女卖淫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在不具备追诉时效中断或延长的情况下,对甲的行为的追诉时效是
A.5年B.10年C.15年D.20年
15.《刑法》第307条第1款规定:“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这种罪状形式属于
A.简单罪状B.叙明罪状C.空白罪状D.引证罪状
16.中国公民甲在境外被一外国间谍组织收买,接受该间谍组织指派,回国搜集某沿海军事基地情报。甲的行为构成
A.间谍罪B.为境外窃取、刺探国家秘密罪
C.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D.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17.甲驾驶车辆在城市主干道不慎将乙撞成重伤,负事故主要责任。由于抢救乙的医疗费用不断增加,甲感到很紧张,遂到寺庙中祈祷乙快点死去。在其祈祷后的第二天,乙死亡。甲的行为构成
A.过失致人死亡罪B.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
C.过失致人重伤罪和故意杀人罪D.交通肇事罪
18.甲欲杀乙,乘乙与朋友在餐馆聚会,向其投掷自制炸药.炸药爆炸后没有伤着乙,却致与乙一起聚餐的丙当场死亡,丁、戊受重伤。甲的行为应以
A.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B.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并罚
C.爆炸罪定罪处罚D.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爆炸罪并罚
19.甲见候车室的椅子上坐着一女子和一男子,他们面前放着一手提箱,男子在睡觉,女子在看报。甲以为手提箱是该男子的,遂提一只相同的手提箱走上前去,将手提箱互换,被女子发现。手提箱实际上是该女子的,她一直在紧盯着这只箱子。箱内财物计人民币4 000元。甲的行为构成
A.盗窃罪B.诈骗罪C.抢夺罪D.侵占罪
20.甲为某市副市长,在代表该市到其他省、市进行招商引资活动中多次接受对方省、市赠送的礼品,价值50万元,应当交公而没有交公。甲的行为构成
A.侵占罪B.受贿罪C.贪污罪D.职务侵占罪
二、多项选择题: 2l 一2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21.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解释规定:“刑法第228条、第342条、第410条规定的‘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是指违反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以及有关行政法规中关于土地管理的规定。”这一解释属于
A.立法解释B.有权解释C.学理解释D.类推解释
22.下列关于共同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有
A.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的,不以共同犯罪论处
B.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犯罪集团的全部罪行处罚
C.事前与盗窃犯罪人通谋、事后为其销赃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
D.实行犯的实行行为超过了共同犯罪故意范围的,其他共同犯罪人对超出共同故意范围的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
23.下列关于缓刑的表述,正确的有
A.对累犯不适用缓刑
B.由公安机关对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进行考察
C.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
D.缓刑的对象是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犯罪分子
24.下列选项中,应当以单位犯罪处罚的有
A.某国有公司明知他人进行走私,为其提供货款的
B.某有限责任公司领导层为了单位利益,集体决定走私假币的
C.自然人投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后,该公司以实施走私为主要活动的
D.自然人以走私石油为目的注册有限责任公司后,该公司大量走私石油的
25.下列行为中,构成挪用公款罪的有
A.某国有公司经理将本单位公款l0万元借给亲友使用半年
B.某国有公司经理以个人名义将本单位公款10万元供另一公司使用半年
C.某高校校长为方便学生实习,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本校公款100万元借给某设计研究院使用半年
D.某村民委员会主任个人决定,将社会捐助的用于该村灾民房屋重建的水泥50吨借给其表弟经营建材业务半年
三、简答题:26~27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6.简述刑罚特殊预防、一般预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7.简述强奸罪(未遂)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区别。
四、辨析题:28小题,8分。要求对命题进行判断并着重阐明理由。
28.请对“因为刑法分则没有规定见危不救罪,所以见危不救行为不构成犯罪”这一说法进行辨析。
五、法条分析题:29小题,10分。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刑法理论。
29.《刑法》第263条规定: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入户抢劫的;(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七)持枪抢劫的;(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条文中“其他方法”应如何理解?
(2)条文中“人户抢劫”应如何理解?
(3)条文中“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应如何理解?
(4)条文中“持枪抢劫”是否应当包括“持假枪抢劫”的情形?为什么?
六、案例分析题:30小题.15分。
30.甲于1990年10月犯诈骗罪被判处无期徒刑,2004年3月被假释。2006年5月,甲通过互联网得知某单住有钢材销售后,与乙商量,要乙扮作自己的助手,携带款项前往洽谈生意。在甲与该单位谈判中,乙一直在场。经谈判,双方签订合同,合同约定,甲预付货款总金额30%后,可提走合同项下全部钢材,余款待甲提走货物后一星期内支付。甲按合同支付了15万元预付款,提走了价值50万元的钢材。钢材到手后,甲、乙与丙谈判销售钢材,丙对钢材来路表示怀疑,甲不得不说出实情。最终,而支付30万元现金要下了该批钢材。甲分给乙3万元后潜逃。案发后,乙被抓获,主动提供了甲的藏匿地点,使公安机关顺利将甲抓获归案。
阅读、分析案情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别认定甲、乙、丙行为的性质。
(2)甲的假释考验期是多少年?假如甲因其骗取50万元钢材的行为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对甲应如何决定执行的刑罚?
(3)对乙应如何处罚?并说明理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