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发表于 2016-7-28 11:54:56

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复习资料

  媒介伦理概述
  新闻伦理学作为研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产生与形成规范的学科,它是新闻学和伦理学的交叉,是伦理学这个古老学科在新闻领域的投射。新闻业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诸多的伦理问题,假新闻、有偿新闻、虚假广告等一系列媒体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极大地损害了媒体公信力。新闻伦理不仅影响媒体从业者,而且由于媒体巨大的影响力,新闻伦理必然关涉公共生活中的每个人。

  1.媒介伦理的理论渊源
  (1)古典伦理思想中的新闻伦理成分
  东方传统哲学中的伦理观:
  A.印度哲学和佛教--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的两大宗教,印度古代宗教中都存在众生平等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主要是佛教强调的,佛教在产生时就反对婆罗。这些教义对于新闻界来说有现实意义,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和灾难新闻时,也要抱持一种悲悯之心“有人批评说,不少令人讨厌的媒体行为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同情心”艾伦克拉克也指出“媒体根本就没有什么怜悯可言”。这话可能太绝对了,但是现实之中的确有许多媒体为了在及时获得新闻,常常会周顾受害人的心理感受。从表面上看,“怜悯”似乎与媒体快速传播、大肆渲染的通常作法相矛盾,但是从内核来讲,传播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信息顺畅而利于人的生存状态,而失去怜悯心的传播则无益于甚至恶意破坏人们的状态"所以,从理论上讲,一个合理社会下的媒体应该有怜悯心"美国职业一记者协会(SPJ)的《职业伦理规范》提到:“当采访受到悲伤事件影响的人们或使用其图片时,记者要有同情心,谨慎使用图片,要认识到采访和报道可能会对采访对象或公众引起伤害和不安,自以为是地追逐新闻是不可取的”。
  B.中国哲学和儒教
  孔子的“仁”和“忠恕”—“仁”的意义十分广泛,基本的意义是内心的一种道德情感,是爱人的意识它是首先由“孝亲”,然后扩展至社会上一般关系的人孔子认为,仁义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是一切美德的总和。把“爱人”拿来为新闻伦理学所用,就体现在一记者要关注人,记者是一个关心周遭生活、关心他人故事甚于自己故事的一类人,他必须要以敏锐的眼光去观察事件中的人,如果没有热情和兴趣,他是无法工作的。他必须对事情充满好奇心,而好奇心会促使他亲自证实道听途说之事。他不是一台冷漠的生命速记机,他是融入者,他企图趋前一探究竟,而非呆坐倾听。优秀的记者应该全身心投入到报道中,对自己的报道对象充满好奇和持久的兴趣,这与孔子的“爱人”是一致的,即关心和热爱他人。同时,孔子讲的“仁”还体现为同情心和仁爱,从这一点说,孔子的这一主张,保留了原始氏族中所持有的那种原始人道主义的遗风,而这种原始人道主义直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媒体的怜悯心问题,媒体没有同情心是社会病变的产物。1994年制订的英国新闻投诉委员会的实践准则,有一条这样论述:当他人遭受不幸或打击时,一记者在作调查时应富有同情心并谨慎行事。这与印度哲学中强调的慈悲怜悯是一致的。
  C.“中庸”
  “中庸”提出“中和”的概念,本意是个人修养的一种状态,既不过分,又无不及;不仅如此,后来子思将其夸大为天地万物的法则,含义极广。中庸观念与西方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理有很多交集,最明显的一点是对于“适度”的要求,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同感情和欲望因同快乐和痛苦相关的实践事务上,既不要过度,也不要不及,而要努力做到适度”。具体到新闻界,人们也时时在强调平衡、公正等操作准则,这不正是对中庸观念的贯彻么?对于新闻伦理来说无疑具有最基本的重要性"新闻记者既然是追求真相的职业,自然是极其强调诚实的“有研究者就论及先秦儒家的诚信思想与新闻真实性的关系,并提出先秦儒家-诚信。思想给新闻从业人员提供的一个重要启示就在于,无论何时都要坚持新闻真实性不动摇,这可以看作是新闻真实性的理论渊源之一,但是我们不能说这是唯一的来源,因为世界各国、各宗教都有对诚实的规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复习资料